“4歲的女兒睡覺前愛聽故事,可又認準了《農(nóng)夫與蛇》,每天都要講上十多遍,怎么辦?”這是泉州80后媽媽林月琴最近煩惱的問題。而不少爸爸媽媽也遇到類似的問題:家中寶貝很固執(zhí),聽歌、講故事認準了一個,就重復聽個不停。
為什么孩子喜歡重復做一件事,這樣的行為是不是有些反常?對此,早教專家表示,對學齡前兒童來說,重復是他們認識外界,學習事物的一種方式。
聽音樂、講故事要“指定”爸爸媽媽抓狂了
“寶貝,媽媽換個更好聽的故事講給你聽好嗎?”“不要,我要聽《農(nóng)夫與蛇》的故事。”“好吧。從前有個農(nóng)夫……”這幾天,在80后泉州媽媽林月琴家里,母女倆都會上演這樣的對話。
林月琴說,因為女兒愛聽故事,每天臨睡前一小時,她都得給女兒念上10多遍《農(nóng)夫與蛇》。這讓林月琴有些抓狂,“她明明已經(jīng)記得滾瓜爛熟了,我偶爾講得有點出入,她都能馬上指出來,怎么就還想繼續(xù)聽下去?誰來拯救我啊”。
林月琴將自己的困惑拋到海都早教QQ群(群1~7已滿,可加群8:286362878)上,群里的不少爸爸媽媽深有同感。我女兒也是,這陣子聽音樂,就認準《江南style》。”海都早教QQ網(wǎng)友“熹熹媽媽”訴苦,一首《江南style》,女兒一天要聽20多遍,邊聽還邊跳騎馬舞,“聽得全家人都快受不了了”。
網(wǎng)友“牛牛爸爸”家中的4歲兒子喜歡反復提問,比如“為什么月亮有時是圓的,有時是彎的”、“為什么錢能自動存取”。“即使你馬上回答了,沒過一會他又問起來。”網(wǎng)友“牛年爸爸”說,真不明白孩子為何如此固執(zhí)就認準一樣不停重復。
重復是門“功課”家長要當好老師
“有時大人會以為講幾遍,孩子就知道了,再要講就有些煩人,或者懷疑孩子的理解力,這是很多家長的誤區(q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陳飛虎老師說,大人只要有少許變化,都有可能被發(fā)覺,引起孩子新的興趣。從心理學出發(fā),如果孩子的重復被不耐煩或冷漠、不在意打斷,他可能會被迫接受大人認識事物的方式,長大后也不會有那么多問題,不會那么具有探索精神。
“在學齡前孩子的眼里,什么都是新的,什么都能引發(fā)他們的好奇心,而重復恰恰是他們一個學習的過程。”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早教專家張榮偉教授分析,“比方說扔皮球,球是滾動的,孩子可能覺得很特別,所以就會反復撿了扔;爬樓梯,這跟他平時走路有差別,他可能想嘗試那種又上又下的感覺;一個故事反復聽上幾十遍,有些深奧的問題他可能好多年還是會問,這是孩子理解事物和記憶的方法。”
至于家長林月琴的煩惱,張榮偉教授建議爸爸媽媽們可趁機實施“換位教育”,比如家長可以對孩子說“寶寶也聽過很多次這個故事啦,不如寶寶說一次給媽媽聽”,鼓勵他展示自己。這樣既鍛煉孩子的專注力,對孩子今后的語言能力和語感也有幫助。(本網(wǎng)記者 黃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