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0月24日訊 寶寶便秘了,問題出在哪兒?是飲食上出問題嗎?要不要吃下火藥?……秋季氣候干燥,咨詢寶寶便秘的家長不少。泉州市兒童醫院兒童保健科主任醫師黃柏青稱,寶寶便秘,并非都要吃下火藥,除去器質性疾病,嬰兒期和幼兒期的原因不同,應分別對待。
嬰兒期與喂養方式相關
秋季,乳母在飲食方面要注意,6個月以內小嬰兒,提倡純母乳喂養,因為母乳中含有棕櫚酸、低聚糖及較多的益生菌,所以吃母乳的寶寶便便多,也較少發生便秘。但在母乳喂養的同時,媽媽本人也要合理攝取膳食,適量增加含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保證攝入足夠的蔬菜、水果及適量的粗糧,并注意少鹽清淡飲食,減少太油、太甜的食物攝入,最好不吃辣及重調料口味的食物。
如果吃的是配方奶粉,則需要多喝水。黃柏青介紹,因配方奶中棕櫚酸不容易被水解吸收,酪蛋白高,鈣是母乳的3倍,導致大便干硬,容易發生便秘,所以媽媽可以在兩頓奶之間,給寶寶適量喂點白開水。
有些寶寶的便秘與喂養方式有關。一般情況下,媽媽沒有定時喂養,寶寶沒有吃飽,消化后液體吸收余渣少,致大便減少、變稠。奶中糖量不足時腸蠕動弱,可使大便干燥。所謂“吃得多拉得多”,進食越多,越容易在腸道形成便便,而如果進食量比別的寶寶少,便便量就會少一些。
此外,如果及時添加轉換食品,轉換食品中的含渣,有預防便秘的作用。對于4~5個月以上的嬰兒,可適當增加輔食,最好將菠菜、卷心菜、青菜、薺菜等切碎,放入米粥內煮,做成各種美味的菜粥給寶寶吃。蔬菜中所含的大量纖維素等食物殘渣,可以促進腸蠕動,達到通便的目的。不過要注意的是,換食物時不適應也可能導致便秘,因此在添加輔食時,應循序漸進,由少到多,由一種到多種。
幼兒期培養生活好習慣
寶寶進入幼兒期后,便秘一般是飲食習慣不良、沒有排便習慣等兩個原因。
飲食習慣不良。如食物中含蛋白質的量較多,含碳水化合物少,食物在腸道內的發酵過程微弱,大便就會較干燥。不少孩子都有偏食的毛病,喜歡吃魚肉類,不愛吃水果、蔬菜。由于食物中纖維素少,容易便秘。
沒有排便習慣。孩子貪玩,有時候會有意識地抑制便意,時間久了,腸末梢神經對糞便刺激敏感度下降,糞便久存于直腸,水分被吸收變干硬,難以排出。因此,應養成定時排便習慣,在條件反射的作用下定時排便。(本網記者 陳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