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韜,半職建筑師,每周大約有兩三個半天在做和建筑有關的事,其余時間,他又是一個半職藝術家和半職的瑜伽師。所有這些他的半職,都被收納在遠離上海市中心的這所房子里。
上海浦江鎮華僑城的宣傳重點是獨特的歐式建筑風格和包括卡納第爵士在內的意大利建筑師們的規劃設計。不過,羅韜選擇這里的理由再簡單不過——容積率只有0.6、遠離城市和對內部空間改造的自由度。
具有正能量的房屋
羅韜家的裝修從開始到完工長達10 個月,其中畫圖紙就占去了3個月?,F在的房子是復式結構,底層原先的三室兩廳被打通成開放的工作區域。因為對吃的要求不高,廚房和餐廳的功能被弱化,由開放式廚房和吧臺一并實現。他在這里鋪開了地毯、畫筆、顏料、排刷,自由地創作。樓梯上去相對私密,如果把二樓樓梯口的拉門合上,這里就可以單獨成為私人空間。
房屋的主色調是灰色,直接把水泥和鋼筋的材質裸露在外,大多數地方,甚至是在房屋本身交付已經刷完墻面之后又被特地要求敲掉,露出里面水泥的部分,鑿掉時留下的白色痕跡都在天花板上悉數保留。在橫梁結構和墻體部分刷上了混凝土生長劑,這種色調讓整間房屋都透出了濃厚的建筑師風格。
采用灰色為主色調從功能角度而言是為了羅韜在室內作畫的采光考慮,比起白色的高反射性,灰色更為柔和。另一方面,這種強烈的“極簡”可能來自于羅韜所喜歡的葡萄牙著名建筑師阿爾瓦羅·西扎——摒棄裝飾的傾向、用簡潔的形式表現建筑內在的豐富性。
這里被羅韜稱為能夠感受到正能量的房子,明晰的空間秩序,幾何房屋結構,在頂樓的中部是一個露天天井。這一做法是受到徽州民居的啟發,相當于為整棟房屋增加了內在的煙囪,底層的熱氣可以通過這一中空結構得到發散。夏天這里幾乎不需要空調,熱氣的上涌會和外部的冷空氣形成對流,產生負壓,一旦有交換的渠道就自然形成了內部的風。這像是空氣動力學的理論被運用在了建筑上,而民間傳統建筑的智慧也被用在了建筑師自己的屋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