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遵循一個原則,課程來源于生活。”園長葉俊萍說,“寶寶博物館”不僅是該園的園本特色課程,其濃郁的閩南文化特色更是全省首創。
扎根閩南文化建首個“寶寶博物館”
記者:葉園長,您好!貴園的“寶寶博物館”,是全省首例,能否介紹下,具體是什么時候創立的,為什么會有這種想法?
葉俊萍:“寶寶博物館”創建于2009年10月,2010年6月27日正式開館。主要是充分利用每層教學樓走廊的公共空間,是全省第一家。至于當初為什么會有這種想法,這跟我們一直遵循的課程來源于生活是分不開的。之前我園作為教育部“十五”重點課題“生活化、游戲化的幼兒園課程研究”,在利用本土文化資源開展園本課程的研究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老師在與專家一起探討時就萌發了在園內創建“寶寶博物館”的想法。
記者:這么說,“寶寶博物館”可是集體智慧的結晶,當初貴園怎么會想到以閩南文化為主題來創辦呢?
葉俊萍:意大利的幼兒教育家蒙特梭利曾經指出,幼兒對文化學習的興趣,萌芽于3歲,這時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塊肥沃的田地,準備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種。再加上泉州的自身特色,是歷史文化名城,又是閩南文化的核心區,鄉土文化氣息濃郁,教育資源極為豐富,很多閩南文化現在都已成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綜合這兩方面進行考量,利用閩南文化資源創建“寶寶博物館”的方案就敲定了。
記者:剛參觀完“寶寶博物館”,我發現藏品非常豐富,搜集這些應該花費了不少工夫吧?
葉俊萍:我的觀點是既然要做,就要盡量做到最好。從2009年11月創建到2010年6月開館,這期間確實費了不少心神。創建之初,我們注重利用幼兒、家長和社區的資源優勢,向全園教師、家長、孩子發出搜集“寶寶博物館”藏品的倡議書,以分發藏品收藏證的方式,激發家長和幼兒的參與熱情,共同尋找和搜集孩子身邊喜聞樂見的閩南文化藏品,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共創設了“閩南炊具館”、“閩南說唱館”、“泉州木偶館”、“德化陶瓷館”等主題館區。
木偶說唱+陶瓷 邊學邊做“閩南娃”
記者:對于4個館區的功能,園長能詳細介紹下嗎?
葉俊萍:好的。一樓的“閩南炊具館”,里面柜櫥陳列著簸箕、水勺、漏勺、飯勺、石臼、印模、蒸籠、竹刷等富有閩南特色的各種炊具;二樓的“閩南說唱館”,洞簫、小叫、響盞、拍子等閩南樂器陳列其中,走廊上懸掛著一幅幅獨特的草席畫,孩子們用靈巧的雙手描繪了對家鄉南音、高甲戲、梨園戲、打城戲的理解;三樓的“泉州木偶館”,各式各樣的木偶工藝品、一個個鮮活生動的自制小木偶為木偶館增添了無限的生機;而四樓的“德化陶瓷館”,不言而喻,就知道館區里擺放著各式各樣的陶瓷。
記者:我剛看到,每一件藏品似乎都有一個小故事介紹,這些真的都是出自孩子們的小手嗎?
葉俊萍:當然,我們的館區里,除了部分說明展板和活動道具是由老師制作以外,其他展品均由孩子自己動手或在家長配合下完成。你剛瞧到的“泉州木偶館”門邊的那幅獲獎作品,就是一個大班孩子制作的以提線獅子木偶形象為主題的彩泥拼畫。
為方便孩子學習和探索,我們的老師將所有搜集來的藏品進行篩選、分類和編號,并精心為每件藏品編制一份小檔案,標明藏品的名稱、來源、用途,以及它與“小主人”之間的故事等資訊。用這樣的形式,孩子們喜歡得不得了,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從家長那邊反饋到的結果,孩子們變得越來越喜歡到幼兒園上課。
記者:不過園長剛介紹的都是一些館區的展品,那么,這些館區是否存在一些互動性的,孩子能在園里直接動手操作的東西?
葉俊萍:當然有,我們在創館時就充分考慮到,要注重增強“館區”的可操作性,每一個館區各設一個小作坊。
像“閩南炊具館”旁就有個“美食小作坊”,墻壁上,懸掛著小朋友們自己動手做米糕的照片,洗米、淘米、碾米……一個程序都沒落下,在活動課時,老師會組織孩子利用陳列的炊具,如蒸籠、印模等,自己動手學做閩南傳統特色小吃。“泉州木偶館”和“德化陶瓷館”內也各藏了一個互動小平臺,在“木偶制作間”,孩子可以利用海泥、顏料自己動手制作木偶,“靈動小木偶臺”是孩子們展示自我,與小木偶同歡樂、共舞蹈的小舞臺;“德化陶瓷館”館內的“創意小陶吧”可是園里孩子的最愛,在這里,孩子可以和小伙伴一道捏瓷娃娃、做杯子及喜歡的玩具。
學習、游戲兩不誤 “博物館”中快樂成長
記者:聽園長這么一介紹,我本身都覺得很心動,“寶寶博物館”創建后,成立貴園的園本特色課程,有哪些影響呢?
葉俊萍:每回活動課,在“寶寶博物館”里,孩子可以稱之為“玩得樂不思蜀”,他們真正做到了在游戲中學習,在快樂中成長,這也是我們幼兒園追求的目標。
自“寶寶博物館”開館的消息傳出后,不少幼兒園、小學都組織教師來參觀“取經”。很多人都認為,我們的“寶寶博物館”充分挖掘和利用了閩南文化資源,還將孩子們的興趣點、年齡特點,融入到幼兒課程中,與幼兒的學習、游戲相結合,教育手段靈活多樣。
記者:家長呢,對這個園本課程有什么看法?
葉俊萍:“寶寶博物館”開館后也得到家長們的一致肯定。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像我們讓孩子在家長的幫助下,嘗試使用閩南特色炊具制作肉粽、米粿等特色閩南小吃,孩子們不僅體驗到了勞動的快樂,還學會了洗米、磨米、和面、捏餡、包餡、印模等多種勞動技能,很多家長跟我們反映,孩子們在家的生活自理能力提升很大,可以自己穿衣、穿襪、穿鞋子等。同時,讓孩子們從小在閩南文化“美”的和諧感悟、互動體驗中,充分感受和體驗到閩南文化的博大精深,對本土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有很大的作用。
記者:對于“寶寶博物館”今后的規劃,目前,葉園長還有其他想法嗎?
葉俊萍:經過一年多來的摸索,我們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寶寶博物館”是孩子們很感興趣的“一堂課”,因此,我們會長期堅持下去。今后,我們將更加注重孩子的參與性,讓孩子在參與“寶寶博物館”的規劃、建設、準備和布置中學習、成長,我們還將利用多方渠道,盡量豐富“寶寶博物館”,使之更有內容、更有內涵。
□相關新聞
日前,記者從泉州市教育局獲悉,泉州東海學園預計年底開工建設,計劃工期兩年。
市機關幼兒園東海新校區預計3年內可以建成并投入使用。
據園長葉俊萍介紹,建成后,市機關幼兒園新校區按可滿足服務區域內1.2萬人口的適齡學生就讀幼兒園的辦學規模設置幼兒園。幼兒園建設規模為:4個年段(含0~3周歲早期教育),每個年段5個班級、每個班級30人,總在園幼兒600人。(本網記者 黃曉燕 呂波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