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園已經堅持了十多年的課程園本化探索實踐,課程建設的核心逐漸清晰,即定位于“傳統文化背景下幼兒良好品行的養成教育”,其中主線之一就是通過自主游戲課程,實現在生活和游戲環境中促進幼兒品行養成。
自主游戲課程以中大班幼兒混齡游戲為載體開展,遵循幼兒學習特點和發展規律,科學設置自主游戲項目,開放性地組織實施,讓幼兒玩得有內容、有方法、有效果。同時,教師在組織實施游戲的過程中獲得關于課程建設的思考力、執行力和建構力等專業能力的提升,也使得幼兒園的課程建設更加規范、科學、有品質。
“我想玩”
自主游戲緣起
課程的選擇應適合幼兒園實際,利于課程規范化,利于提高教師規劃和實施課程的能力。我們根據幼兒園占地面積小、戶外場所更小的實際情況,大膽開辟室內及公共場地,充分利用各種可能使用的空間,使得自主游戲課程可實施、易實施。
既然是自主游戲,那么,游戲內容就要征求幼兒的意見。為此,幼兒園發放了相關調查問卷進行全面調查,了解孩子們最喜歡玩哪些游戲。中大班200多名幼兒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各班分別進行初步匯總,從幼兒提交的50多個游戲項目中再次投票篩選,最終設置了探究性游戲(木工坊、石磨坊等7項)、表現性游戲(蠟染坊、花藝坊等8項)、社會性游戲(執法局、小醫院等6項)共三大類21個游戲項目。
項目設置好之后,由教師統一布局創設游戲環境。大家積極查閱資料,解析各個游戲項目的關鍵元素,了解相應的環境創設和材料準備,在很短的時間內為幼兒創設了游戲場所。根據游戲開展的需要,又招聘若干小管理者參與各個游戲的管理和規則制定,并用幼兒自主表征的方式呈現游戲規則,指導游戲者自覺遵守。為了幫助幼兒更好地參與游戲,教師還設計了游戲卡和獎勵券,促進幼兒深入開展游戲。
“我會玩”
自主游戲實施
每周三上午,晨間戶外游戲結束之后便是自主游戲時間,每名幼兒自帶游戲卡,選擇小伙伴參與游戲。隨著游戲的開展,幼兒游戲的自主性和規則意識也逐步增強。
游戲中,幼兒可以去“小魯班作坊”設計制作一件自己喜歡的工藝品,也可以在“潮拍影像”請化妝師化個美美的妝容并拍張照片留念……在小魯班作坊,門口的任務牌上注明了當天的制作任務和賺取獎勵券的方法:在一塊木板上釘上5根釘子并拔下后將工具材料放回原處,可獲得2元獎勵券;制作一張簡單的小椅子或小桌子,可獲得5元獎勵券……參與游戲的幼兒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意愿選擇適當的任務,完成后獲得相應獎勵。這個過程由小管理員負責提供指導和服務工作,在自然、自覺、自由的狀態下,幼兒參與游戲,進行操作實踐,教師則在旁邊觀察記錄,并收集整理相應的圖片資料,用于游戲后的評價和反思。隨著游戲開展,游戲規則也在不斷調整,以求更加規范、科學,更有利于幼兒自身發展。
游戲中,孩子們變得愛觀察善思考,因為只有明白游戲規則才能參與游戲,而游戲規則需要孩子們自己去理解并遵守;孩子們變得愛表達敢表現,因為游戲中的合作和共享是建立在積極地與同伴交流溝通的基礎上的;孩子們變得更勇敢擔當,遇到問題能主動努力解決而不再是求助和逃避。總之,游戲讓孩子們獲得了適宜的發展,提高了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