燙手的“山芋”
實際上,英特的衰敗早有跡象
英特對外宣傳一直是18家校區,其實早已經變成了15家校區,其總部也早從安定門外大街的京寶大廈搬遷到朝陽區小營路的金盟大廈,而如上地等校區也已經停業。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他們的學員人數不足2000,大概也就1500人,每個校區100多人肯定不賺錢,甚至賠錢。”
據英特員工預估,所有的債務大概在2000萬元。
英特傳出此事件后,一家叫做聚智堂的教育機構出現在公眾視野,聲稱對英特的學員們繼續進行幫助培訓,獲得了一片贊揚褒獎。然而從“救世主”到“投機分子”,聚智堂也只用了一天時間。
許多家長對聚智堂新準備的合同并不滿意,并認為聚智堂與英特在此前似乎達成了某種協議。
在聚智堂董事長楊志看來,聚智堂接手英特是道義援助,并不是并購英特也不是投資了英特。“我們肯定不能按照英特此前的合同給家長履行,我們也沒有托管老師,教材也不一樣,我們承諾只負責原來的70%已經是盡力。很多家長對于我們要收托管費有意見,我必須收。原英特收費少,那是因為本來就要倒閉了,所以才什么都便宜,交一年學費送什么服務的。”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部分家長處得知,去年12月份左右,一部分家長在銷售老師的誘惑下連續繳納幾年學費。“因為繳納幾年送托管,我們就交了四年的學費。”張先生表示。而與張先生類似情況的家長是絕大部分,根據老師們的估計,大概有接近1億的學費沒用完。
楊志透露,此前按照民辦教育協會的援助草議,首先是將大部分不盈利的校區就地解散,大概包括9個校區,將學員分流到其他教育機構。
不過,總共五種解決方式均遭到了家長的抵制,很多家長對于校區合并表示不理解。楊志則稱必須合并,不可能幾十人就租一個大廈的一層,根本不賺錢,就是虧損。
而在與家長的交鋒中,楊志表示不再繼續接管英特學員了。“我后悔了,現在大概四百名學員跟我們簽了合同,那我繼續負責,其他人我不接收了也不簽了,我已經墊付了1000多萬的教師工資及課件等等。既然是行業負責,那剩下的交給行業。”
7月13日,北京市民辦教育協會與20家從事英語培訓的機構確定了幫助英特原學員的基本框架方案,包括新東方泡泡英語、巨人教育、京翰教育等都伸出援手,但大部分的方案都是有時間限制與課程限制,并不能完全使用完此前在英特的費用。
“我們不放棄追討欠款的權利。”家長呂女士表示,目前各區家長已去所在地區公安局報案,要求公安機關立案偵查。
盲目擴張的陷阱
對于英特教育的家長們來說,從未想到過預交學費也能變成“坑”。
然而對于不規范的培訓機構來說,這卻是一個巨大的誘惑。“提前收學費,一下收幾年的,現金流很充裕。”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瑞思教育集團首席執行官孫一丁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稱,目前的教育培訓市場魚龍混雜,門檻很低,很多資質不全或者毫無管理經驗的培訓者看到現金流就沖進來,完全不顧日后的經營。
“有些老師在培訓機構工作一陣,拿到教材,然后手里又有一些學生資源,就拉出來單做一個培訓機構,先收了學費再說,學費收到后立刻宣傳擴張,很多小機構就是這樣做起來的。” 如英特這類學校都是提前預交幾年學費,然后在一些小項上進行減免以吸引家長提前付費,一旦資金鏈斷裂家長就損失慘重。而這些培訓機構倒閉在近年來也不少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