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滿意度依然“不及格”
在慷慨解囊的同時,這些張揚個性、深受網絡文化浸淫的群體對于傳統公益形式中存在“信任黑盒子”的弊病同樣表現出難以忍耐。據中國公益研究院日前發布的《透明寶典——中國慈善組織信息公開指南》顯示,2015年和2016年的慈善透明公眾滿意度均為56%左右,公眾的感受尚未達到“及格線”。
盡管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早已指出,要把慈善事業做成人人信任的“透明口袋”。今年9月實施的《慈善法》也從法律層面要求公益機構公開曬賬,促使“透明度”成為檢驗公益組織是否合格的重要標簽,但即使是在標榜透明為價值主張的互聯網平臺上,公益透明度依然存在進一步改進的空間。
“雖然政府主管部門已明確發文,要求相關公募機構按規定進行信息披露,互聯網平臺也不斷強化對公益項目的跟蹤機制,依然存在一些公募機構與項目發起者不盡責的情況,導致熱心公益的網友在追溯進展時無奈碰壁。”騰訊公益一位負責人對《中國經濟周刊》坦言。
曾參與“99公益日”的網友Richard告訴記者,自己通過騰訊公益平臺向某留守兒童資助項目捐出100元,每月收到的公眾號圖文推送中確實包含了公益項目詳細的項目進展,但當他想進一步了解項目實際情況,卻無從下手。“如何確保機構在線反饋項目進展的真實性?是否有機構渾水摸魚賬目不清?”他在采訪中表達出一些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