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9月7日訊 初次見到廖伏樹局長,立馬被他陽光、健談的性格所感染。在接受海都記者專訪時,曾有過十多年教育教學、管理經驗的新任泉州市教育局局長廖伏樹稱,自己至今仍保持著對教育的興趣與熱情,這次回歸教育,也算是不忘初心。
“抓好校風、師風,比學風更能起到帶動作用。”談到教育,廖局長有自己深刻的理解,對今后泉州教育的發展方向也有了新思路。
廖伏樹
關于教育:
教育是潛移默化的過程
廖伏樹與教育的緣分頗深。1983年全國高考,他作為泉州市語文科狀元,被福建師范大學中文系錄取,這注定了他與教育的不解之緣。大學畢業后,他經歷了10多年豐富的教育工作與管理經驗:當過一線老師,教務主任,區委教育工委書記,多篇教育論文獲獎。至今他對教育仍保持著理論研究的興趣與熱情。
作為新一任泉州教育主官,廖局長在接受海都記者專訪時,談到了他對教育二字的理解:教育,顧名思義就是教化育人,就是傳授知識和立德樹人。他稱,教育是一門深奧的科學,有其內在的規律,它不能是急功近利、立竿見影的,而是一種慢的過程,慢的藝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他看來:“教育同樣需要靠文化的積淀、積累。這種文化積累,是潛移默化的過程,是長久的過程,我們誰都不能輕易改變其軌道。”
而這種潛移默化,除了課本知識的學習外,還要有文化的積累,也包括地方文化的積累。談到這,廖伏樹聊起泉州深厚的文化積淀的巨大資源優勢以及對教育的影響。他舉了一個西街名校長一條街的例子。他說,西街裴巷至井亭巷,短短幾百米,新時期十幾年間出了6名大學名校校長,其中,復旦大學、廈門大學、華僑大學與東南大學校長謝希德、林祖賡、莊善裕、陳篤信,是全國教育界赫赫有名的名校長,他們都曾是西街的左鄰右居。
“中西文化交融、具有豐富人文底蘊的老西街是他們非比尋常的‘啟蒙老師’,這本身就是很好的教育宣傳素材”,廖局長認為,名校校長一條街,文化積淀豐富,也是全國少有的,可以結合這些名校長的學習活動場所,整理出名校長們的生平、成才經歷、成就,這就是現實版的“魁星街”了,對于泉州的學子們而言,也是一個學習和激勵的地方。
關于德育:教師、學生兩手抓
一講到德育,很多人想到的是學生的德育教育。但廖伏樹認為,正如車之雙輪、鳥之雙翼不可偏廢一樣,德育教育應該教師、學生一起抓。而作為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老師,其道德水準也應比其他人來得高,才能成為學生的好榜樣,成為社會行為規范的表率。
廖局長稱,抓好師風、校風,比學風更能起到帶動作用。而抓好教師的德育,要從校長抓起,從學校班子抓起,尤其要強調教師的自律和職業操守,甚至老師的舉止言談,也要能體現其內在習慣、修養,比如說公共場所遵守規矩,上課提前一兩分鐘到教室,開會不遲到,工作時間手機調靜音等。
目前,優質教育資源仍有短板,這就要加快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充分發揮名校效應。廖局長認為,建立、加強校長、老師的培養丶交流、綜合評價、選拔任用機制等非常重要。要逐步改變一名校長、一名老師在一所學校任職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一成不變的現象。有了流動,才能交流,才能競爭,也才能避免治校理念和教學模式的近親繁殖。
此外,教師還要有培訓機制,現在教育對老師要求比較高,老師要經常學習、培訓,增強專業成長的自覺,才能給學生傳輸更多更好的知識、本領。
關于均衡:整合資源、優勢互補
“培養一批名校長、名教師、名班主任是我今后長期關注的工作目標之一”,廖局長稱,當然,另一方面,他將花更多時間關注鄉村教育,這是泉州教育的基礎,是根本。
談到教育的均衡發展,廖伏樹稱,現今優質教育資源不均衡,受益面不夠大。就拿泉州來說,目前只有少數學生可享到優質教育資源,且集中于中心市區及各縣城區。
廖伏樹認為,教育有內在聯系和規律,均衡化教育,關鍵是要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合理布局,特色發展。這樣才能有效配置優質資源,大大減少成千上萬的學子背井離鄉,選擇到數十公里外的中心市區或縣城一中就讀,大大減少數年間因此給許多家庭帶來的沉重經濟負擔,同時也能緩解市區、縣城的就學壓力、交通壓力以及提供其他公共服務的壓力,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為民謀求福祉。
廖伏樹簡介
廖伏樹,安溪縣人,現任泉州市委教育工委書記、泉州市教育局局長。中國散文詩研究會理事,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泉州市作家協會理事,筆名藍溪。(海都記者 曾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