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創業的大學生
新店考察期間,劉伯敏患上了重感冒。采訪當天,他在醫院匆匆輸完液后,又回到公司處理事情。熟悉劉伯敏的朋友說,劉伯敏和讀書時一樣,都是拼命三郎。
“我童年太饑餓了。”他解釋說。
劉伯敏是甘肅隴西人,父親是代課老師,母親賣水果補貼家用,“一毛錢的冰棍都吃不起”。
2009年,20歲的劉伯敏經過兩次復讀,考上南京工程學院,成了村里第一名大學生。他的學費是自己的打工錢加上父母跟鄉親拼湊出來的。
從大一開始,劉伯敏試遍各種兼職:洗盤子,發傳單,開奶茶店……吃穿不愁后,劉伯敏開始不滿足,“大學生創業不能是擺地攤,不然對不起大學生這三個字”。
機會出現在大二。劉伯敏帶領團隊參加了一次全國創業大賽,獲得全國二等獎,拿到了二十萬獎金。
他把團隊八個人召集起來,“這二十萬我們要全部拿出來開公司”。
同學們覺得這想法有些瘋狂。經過協商,最終劉伯敏拿出十萬分給成員,另外十萬,他們創立了一個公司,卓遠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這是一家新媒體公司,負責幫企業用戶開發APP、微信營銷等。大二下學期劉伯敏的身份已成公司老總。
包子生產銷售網絡化
2月15日下午,仍在感冒中的劉伯敏參加了一個企業家沙龍。這是年底前本土企業家們的最后一次聚會。
劉伯敏習慣把公司事務安排在上午。下午,他會開著車參加南京城內的沙龍、講座和聚會。
也常有人邀請劉伯敏為大學生們做創業講座。劉伯敏給自己總結了幾個關鍵詞:臉皮厚、資源。
剛入大學時,劉伯敏長相老成衣著寒酸,在各類學生組織的面試中落敗。他把初中時的“清秀”照片交到學生會,才被錄取。但他們看到劉伯敏本人,“發現上當”。
劉伯敏表現努力,很快當上了學生會副主席。學生會的人脈,成了劉伯敏創業的最初資源。
卓遠公司成立后,劉伯敏業務稀少,“困難時3個月發不出工資,在學校打兩個菜,5份米飯大家省著吃。”
劉伯敏尋找各種企業家聚會,為公司尋找新項目和投資人。在一次聚會中,他結識了和善園創始人沈春龍。
“和善園”是南京老牌連鎖包子鋪,其靠口味來營銷方式在競爭中已有些落伍。
沈春龍看中了劉伯敏的新媒體經歷,認為他能帶來新鮮血液。
對劉伯敏而言,也許是童年的饑餓太過深刻,他一直想開一家餐飲店。
兩人一拍即合。劉伯敏將卓遠托付給同事打理,自己到和善園擔任公司總經理。
經過市場調研,劉伯敏決定瞄準都市年輕人。他對包子鋪進行了互聯網改造。
考慮到年輕人早餐時間少,劉伯敏開發了APP和微信預訂包子渠道。年輕人可以下午在網絡上預訂包子并付款,第二天直接到附近的包子鋪取預訂好的包子。此外,還支持網上預約外送。
參考西方快餐店,劉伯敏投資七千萬新建中央廚房,對面料和餡料進行標準化控制,保證了各店口味統一。
店鋪選址方面,劉伯敏在微信中開放平臺,顧客可在平臺中上報可開地點,劉伯敏親自帶領人員考察,一旦決定開店,上報者可以獲得數千元的獎勵。
一年間,和善園在南京迅速擴張。劉伯敏接手時,和善園有70家門店,如今已經擴展到170家門店。
江寧合伙人
2月16日下午,他特地開車前往附近的理發店,要求店員為他整理發型,“這是要上報紙的,你幫我好好搞搞”。
劉伯敏關注時事新聞,他的偶像是李克強總理,“他有很多經濟改革,也鼓勵我們創業,不然的話,像我這樣草根起家的想都不敢想”。
如今,劉伯敏依然在南京郊區租房,開一輛便宜的國產轎車。
想到當年學生時期的創業艱辛,劉伯敏在江寧區團委的幫助下創建了“江寧合伙人”聯盟并擔任會長。這一項目將分散的創業團隊聯合起來去承接大項目,變成小創業團隊的橋梁。
身為總經理的劉伯敏仍認定自己是“大學生創業者”。盡管他帶領的和善園,截至去年11月份,已有1.2億銷售額。按照包子行業至少10%的利潤率來算,去年劉伯敏和他的團隊凈賺千萬。
危機并非不存在。之前開的幾家堂食包子鋪,因為各種問題經營不善,新模式仍需試驗。此外,南京市場已經飽和,和善園想要發展,必須進入蘇南甚至上海。然而,上海餐飲業競爭激烈,劉伯敏仍苦尋突圍之路。
不過,劉伯敏仍拿出了“拼命三郎”的架勢,“我不僅要把包子賣到上海,還要賣到北京,賣到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