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一中學推行“班幣”制 學生爭相“打工”賺班幣?
“班級前三排座位的‘月租’15班幣,其他座位是12班幣,每月22日‘工資’結算……” 4月22日,廈門英才學校初一(2)班的教室里“拍賣”聲不斷,36名學生拿著手上的班幣搶著付“租金”。
原來,該班級實施了“班幣”制度,班級職務“班幣化”,學生為班級“打工”賺“班幣”,每月班級舉行一次拍賣。眼下,全班同學依舊鉚足了勁,搶著做班級工作,為下一個月的座位“租金”奮斗著。
學生各顯神通 “首富”已存35班幣
本學期開學初,廈門英才學校初一(2)班的宣傳欄上貼出這么一份告示:班級施行班幣制度,為每名學生提供至少一個工作職位,每個職務都有相應的“月收入”,學生通過“打工”賺取班幣,支付座位“月租”。比如,跑步、跳繩訓練總指揮15班幣,學習委員12班幣,班級公物管理員5班幣,班級銀行行長5班幣,生活委員12班幣。除此之外,班上學生也可以出售自己的書畫藝術作品掙取座位月租。
“我現在手頭上有35個班幣,算是班上的‘首富’了。”13歲的鄒鷺辰自豪地說,除了固定的“跑步跳繩助理”獲得的15個班幣外,他還發揮自己的特長,在班級的“周末才藝秀”中,通過客串主持、表演小品,狠狠地“賺”了29個班幣,一下子躍居班級“首富”。
有收入當然有支出啦!鄒鷺辰說,他的英語小家教老師蔡佳儀同學,剛賺了他9班幣,“她幫我輔導功課,每天盯著我讀書,我以前背不下來的英語單詞現在都會了,因為師傅的盡責,輔導又見成效,我按事先談好的價錢,付了她9班幣。”
“逼”出孩子的潛能 學會理財懂付出
班幣制實行兩個月來,班上36名孩子的積極性高漲。為了“養家糊口”,每天傍晚,孩子們自覺長跑鍛煉;課間的跳繩比賽,全過程都由孩子們自主發起……能做事的做事,能畫畫的畫畫,個個“身手不凡”賺“班幣”。
這不,上周一個別開生面的“拍賣會”又開始了:“班級的前三排座位的‘月租’是15班幣,其他座位是12班幣,每月22日‘工資’結算,如果交不起‘位租’,椅子將被‘沒收’……”盡管這“月租”不便宜,但教室里搶著付租金“拍下”座位的人還真不少。
“按照‘班規’,如果學生失職,老師有權扣除一定的班幣。”班主任林翠琳老師告訴記者,推行‘班幣’制度,主要是為了激發孩子們的主動性,讓他們在做事過程中體會足夠多的自豪感和樂趣,同時,提前接觸社會上的一些工作模式和經濟運轉模式,學會“理財”,統籌管理好自己的“勞動所得”。
這一做法得到很多家長的肯定。家長陳女士說,班幣雖然是虛擬的,但想掙,就要付出勞動,這不僅能幫孩子樹立靠勞動賺取“財富”的意識,還能激發孩子更多的積極性,自己的兒子如今樂在其中,不僅責任心強了,也學會“理財”了,做的“賬本”像模像樣。
注意學生心態變化 老師應該正確引導
對于廈門英才學校初一(2)班的做法,福建師范大學教科院教育學系副教授張榮偉認為,班幣制度有利有弊,對一部分人會有促進作用,但也可能挫傷一部分學生的積極性,因此,需要老師正確引導。班幣制度在短期內對學生來說有一種新鮮感,可以激勵學生,但是,當新鮮感褪去后,如果沒有新的刺激,學生的心態可能恢復到原來的狀態,激勵效果就不明顯了,所以,應與長效機制結合起來。
張榮偉副教授說,班幣制度介于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之間,雖然沒有給予物質獎勵,但班幣可以參加座位的拍賣,也變成了物質獎勵。實施過程中老師要注重學生的心態變化,在尋求學生心態平衡的同時,推進教學改革。(本網記者 黃曉燕 通訊員 張俊)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