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上課講普通話 回家講閩南話
核心提示: “上課學習講普通話,回到家里,要講閩南話嘛!”4月21日,著名“鄉愁詩人”余光中抵達泉州,在接受《教育周刊》記者采訪時,提及“閩南語方言保護”,建議泉州學生在方言傳承方面,可上課講普通話,回家講閩南話。
余光中(1928-),當代著名詩人和評論家,籍貫福建永春縣桃城鎮洋上村,現任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
海都網—海峽都市報訊 “上課學習講普通話,回到家里,要講閩南話嘛!”4月21日,著名“鄉愁詩人”余光中抵達泉州,在接受《教育周刊》記者采訪時,提及“閩南語方言保護”,建議泉州學生在方言傳承方面,可上課講普通話,回家講閩南話。
短短一個多小時的采訪,余光中話語雖緩,可思路卻有條不紊,見識尤為超脫,一言可抵千金。
【人物訪談】 “中文西化”有好有壞要引導區分
記者:眾所周知,余老師是學外文出身的,后來又以中文詩歌成名,一直都很熟悉中英雙語寫作。記得您以前有撰文,對“中文西化”的問題有過深刻的探討,可以簡要談談您對此的看法嗎?
余光中:英文并非洪水猛獸。中國普及英文教學以來,英語的句式、邏輯、思維對中文已經有了一定的影響,其中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作為西方語言的重要分支,英文語言較為嚴謹,講究“尊卑有序”,而中文則講究“主客相容”。掌握好英文,對中文寫作的秩序感很有幫助。當然了,過度西化,則使得中文更為啰唆,邏輯紊亂。比如說,“父子”是中文的一種親子關系表述,而“他是他父母唯一的兒子”則是英文的表述方式;“我吃素”跟“我是一個素食主義者”也是中英文表述方式的不同。而如果過度西化,則會把簡單易懂的中文表述復雜化了。
記者:在當今社會的中文生態里,除了英語等“舶來品”的影響,網絡語言也是不容小覷的一股新生力量,您怎樣看待網絡語言對傳統中文的沖擊呢?
余光中:當今社會,網絡語言對中文生態的影響,可謂“科技全球化”和“語言民族化”的一種沖突。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中,辦公數碼化慢慢地扼殺了部分語言個性,而數碼化過程中產生的新語言也進一步影響了中文原有語言生態。對于網絡新語言,我們不可過分排斥或者盲目引進,要做好引導和區分。
上課講普通話 回家要講閩南話
記者:談及方言的保護,以閩南話為例,泉州有很多家庭進入“方言真空”的教學模式,很多泉州孩子不會講閩南話,或者只會講一點閩南話,你怎樣看待方言保護的問題?
余光中:方言的沒落,也是一個全國性乃至全球性的問題,但作為一種地方文化的重要載體,我們不容任其衰落、消失。我認為,在家庭交流中,要多講閩南話;在學校和社交場合,則要講普通話。
詩歌衰落 這是世界性問題
記者: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進入“全民寫詩”的黃金時期,言必稱詩歌,而今,詩歌就像一個沒落的貴族,曲高和寡,幾乎無人問津,或者成為一種自娛自樂的文體,對此,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該拿什么來拯救詩歌呢?
余光中:詩歌的衰落也是一個世界性問題。作為一種文體,當它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表達需求時,慢慢地衰落是一種正常的情況。當前詩歌的復興,切忌本末倒置,不要以更換詩歌表達形式的方法,而要以內容改革為重點,多方面來充實詩歌的表達能力。
學生學寫作 要多讀書勤動筆
記者:作為華語寫作的大師,請為我們泉州的學生們講一下“寫作經”,談談該怎樣學習寫作?
余光中:在臺灣的教科書中,中文教學是以文言文與白話文為主的二元體系;而在大陸的教學中,則是以文言文、白話文、譯文為主的三元體系。這樣的多元化語言背景,更有利于中文的學習。在臺灣的教科書中,鮮少有大陸現當代作家的文章;而在大陸,近幾年陸陸續續選取了胡適、林語堂、梁實秋等作家的文章。相對于極端本土化,多方面地汲取各類型作家的素養,對中文提高還是很有幫助的。
對于中小學生的寫作,我的建議是多讀書,勤動筆。(本網記者 莊奕燁謝向明 文/圖)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