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五四運動100周年,全國各地學校及單位都會舉辦紀念活動,尤其中小學、高校都會舉辦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征文演講活動,那么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征文該怎么寫?演講稿如何寫更好?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范文及模板,希望能幫助網友。
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征文演講稿:以青春之我成就青春中國
今年是五四運動100周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紀念五四運動、發揚五四精神,必須加強對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的研究,以引導廣大青年在五四精神激勵下,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這為深刻理解和把握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指明了正確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保護歷史才會留住根脈,傳承精神才能開創未來。《中國青年報》今天發表評論,正是從研究、梳理史實的角度,重溫100年前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希望幫助當代青年加深對五四運動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的認識,堅定跟黨走的信念,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
歷史學家的研究發現,每個世紀的第二個10年發生的重大事件,往往決定了這個世紀的獨特風格。
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就是這樣的決定性事件。五四運動作為首次真正意義上的群眾性愛國革命運動和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確認了救亡強國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廓清了發展道路的迷霧,準備了領導政黨的誕生,開啟了新民主主義的新階段。貫穿中國整個20世紀的主線就是謀求民族復興,五四運動成為了這條歷史主線的偉大起點。
過去100年里,五四運動不但沒有被人忘記,而且一直在發揮著重要影響。1921年,李大釗在五四運動兩周年時撰文說:“我更盼望從今以后,每年在這一天舉行紀念的時候,都加上些新意義。”
如今,我們又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面對實現百年夙愿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我們有必要認真思考:這100年間蘊藏著怎樣的歷史邏輯?五四精神有著怎樣的時代價值?我們當下處在怎樣的歷史方位?新時代中國人尤其是當代青年,肩負著怎樣的歷史使命?
一
從時間的維度上看,1919年前后,正是國人舊的自我認同衰朽、新的自我認同誕生的關鍵節點。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格局的重構,對中國提出了一個必須回答的問題:古老的中國走向全新世界舞臺時,當何以自處?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誅滅六國,開啟了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史。其間,中國經歷了反反復復的起落興衰,但在跌宕起伏的歷史進程里,作為中國社會最高秩序的封建帝制卻罕有動搖。黑格爾曾經不無激烈地指出,中國的歷史從本質上看是沒有歷史的,它只是君主覆滅的一再重復而已,任何進步都不可能從中產生。
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大清的滅亡,不僅是一個王朝的終結,也敲響了整個封建帝制在中華大地上的喪鐘。從此之后,“王朝”與“天下”的觀念,徹底失去了主宰地位,中國人不得不重新摸索出新的自我認同。
“世界進入中國,使中國進入世界不可避免”,在這種情勢下,此時被視為西方富強本源的“民族國家”——主權的唯一合法的表達形式——遂開始成為政治精英追求的理想模式。隨著民族國家觀念的建立,中國開始在與世界各國的對照中建構起自我的“存在”,在全球座標上標定現代化方向,并由此踏上了融入世界秩序、躋身世界民族之林的征程。
20世紀初葉,正是中國被列強欺凌、國運跌入谷底的時期,中國人一朝夢醒,便“自知”自己的弱國地位,巴黎和會的外交完敗更是刺痛了中國人的國恥意識,五四運動正是這種全民族初醒下重塑與抗爭的雙重變奏。
二
1840年英帝國通過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門戶,中國開始了長達百年屈辱的近代史。這期間爆發于1895年的甲午戰爭給中國知識分子的刺痛最為劇烈。
19世紀中葉,曾經由各路宗藩貴族主宰的封建日本,在塑造出民族國家認同后快速實現了近代化并稱霸亞洲。實際上,日本躋身世界列強,正是以甲午戰敗的大清國為墊腳石。完敗于以往的“蕞爾小國”,這無異于給昏睡帝國的一記猛掌,一如梁啟超所云“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陳獨秀所云“甲午一役,軍敗國削,舉國乃大夢始醒”。
甲午戰爭后,中國的先進分子以敵為師,全面學習西方文化,日本作為橋梁,成為師從西學的首選之國。大家抱有“勾踐種蠡堅忍自奮之圖”,一時赴日留學人數之巨令朝廷不得不出面整治,“學部以留日學生達萬二三千人,通電各省停派赴日速成學生”。
采擷西學的涓涓細流,終在1915年前后匯聚成思潮激蕩的浩浩洪流,這一年陳獨秀從日本回國創辦《青年雜志》,以此為標志,中國迎來了一個大師輩出,百舸爭流,中西對壘,新舊激辯的思想解放的大時代。
“德先生”和“賽先生”來了,巴枯寧和克魯泡特金來了,工讀和新村來了,基爾特社會主義來了,思潮的混雜與主義的翻新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有研究者說,新文化運動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一股偶爾漫出了河道的激流,汪洋恣肆,脫韁而去。
三
發生在1919年5月4日的“五四事件”是整個五四運動的漩渦。這一天,3000多名北京的大學生齊聚天安門前,呼喊著“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的口號,舉行了震驚中外的五四大游行。
“五四事件”的主體是青年學生。自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新式學堂漸漸興起,現代學生群體逐步形成。他們接觸先進文化較早,較有組織性,又天然具有精神的純粹和敏感,當時中國既無集中民意的政府,也不具備迅速改造國民素質的條件,于是在民族危難的重壓之下,青年學生爆發出空前的愛國熱忱,自覺要擔起天下的興亡。
那一年,美國哲學家杜威正好在北京講學,他在給女兒的信中寫道:“想想我們國內14歲以上的孩子,有誰思考國家的命運?而中國學生負起一個清除式的政治改革運動的領導責任,并且使得商人和各界感到慚愧而加入他們的運動。這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國家。”
數十萬愛國青年在整個運動中所爆發出的能量與勇氣,使中國社會各階層再也不能無視他們的存在,青年開始以一個整體登上政治舞臺,并被大眾寄予了殷切的希望。
在一個長幼有序、師道尊嚴的社會,青年能得到如此尊崇,發揮這樣的作用,要得益于新文化運動。五四前后,真真是一個青春崇拜的年代,社會對青年的贊美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于硎。”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
五四青年節領導講話稿
同志們、同學們:
我很高興參加這個會議,也很高興參加你們青年們的活動。剛才聽了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的發言,我認為我校團的工作是好的。也取得了一些成績,體現了團員青年的主流是好的。剛才校團委表彰了一批先進單位和優秀個人,借此機會,我代表校黨委和學校領導班子向受表彰的先進單位和個人表示熱烈的祝賀!也借此機會向為團工作付出辛勤勞動的團員青年們表示感謝和慰問!
今年是建團**周年,我們在這里表彰先進單位和個人是有特殊意義的。一方面是表彰先進,樹立身邊的典范。另一方面是要動員廣大團員青年學習先進、趕先進、創先進,號召我們團員繼承優良傳統和作風,堅定共產主義信念,支持改革,投身改革。團員干部是團組織的骨干分子,要嚴格要求,率先垂范,充分發揮自己的排頭兵作用。全體團員要牢記黨的囑托,積極履行自己的使命,努力使自己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的共青團員。
在共青團的歷史上,有周恩來等人于1922年6月發起組織的“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簡稱“少共”,聶榮臻,鄧小平等一批進步學生相繼加入“少共”,(后改名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把共青團說成是小“共產黨”也是恰當的。1957年5月,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當時鑒于新民主主義革命在我國絕大部分地區早已完成,社會主義革命也已取得決定性勝利,廣大團員正在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而努力奮斗,并把在將來實現共產主義作為自己崇高的理想,為了確切地反映青年團所擔負的政治任務和廣大團員的意志,大會決定將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改名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這個名稱一直沿用到現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青團根據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緊密圍繞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開展工作,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促進了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長。展望新的世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深入發展,對共青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二十世紀中華民族前進的道路上,中國共青團留下了英勇奮斗的足跡,做出了無愧于歷史的貢獻。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充滿希望和挑戰的世紀。中國共青團將以新的面貌面向新的世紀,以新的作為開創新的事業,在中華民族振興史上繼續譜寫光輝燦爛的篇章。
在過去的三年里,團委帶領團員青年們在培養青年人才,推動素質教育,建設校園文化,維護學生權益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水校團員青年們也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知識水平,為同學服務,同時為我校升重申高工作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成績已成為過去,我希望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們的團員干部和全體團員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積極自覺加強思想理論、科學文化的學習,為成為更加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二、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多為同學辦實事、辦好事。
三、加強自身建設,促進團組織的發展。
四、結合青年特點,生機勃勃地開展各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為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作貢獻。
最后,再一次向全校團員青年致以節日的問候!對受表彰的單位和個人表示熱烈的祝賀!希望大家再接再厲,勇往直前,不斷開拓水校團工作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