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回放】
近日,《人物》雜志一篇題為《奧數天才墜落之后》的報道,使曾兩次以滿分摘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金牌的付云皓沉寂多年后再次走進公眾視線。
付云皓當年被保送北大數學科學學院,卻因在大學期間大部分科目“掛科”而無法順利畢業,后來在廣州大學數學系獲碩士、博士學位,現在廣東第二師范學院擔任數學教師,這與人們對他在學術研究上嶄露頭角的期望似乎落差頗大。報道一經問世就引發了廣泛關注,而付云皓本人隨后在知乎上發帖對報道內容和“墜落”的表述提出質疑,將相關討論推向了高潮。
“15年淡出視線”引來媒體關注
《人物》雜志的報道稱,在中國國家隊30多年的奧數參賽史上,取得付云皓這樣成績的選手總共只有3名,他更是唯一征戰了兩屆IMO“相對困難”級別的中國選手。然而,從2003年付云皓第二次獲得IMO金牌并入讀北大數學科學學院至今的15年里,他仿佛銷聲匿跡了。
報道的字里行間有意無意地流露出“傷仲永”式的惋惜意味:付云皓昔日輝煌的奧數戰績與他如今“在這所以培養小學教師為目標的二本師范學校”講授自己“在小學就輕松掌握的知識”對比鮮明,“墜落”之意不言而喻。
“現在參賽的學生,10年后將成為世界上握著知識、智慧金鑰匙的勞動者,未來屬于他們。”這是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曾連任兩屆IMO主席的雅科夫列夫教授作出的著名論斷。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有資格踏上IMO戰場的年輕人擁有他們所處時代最杰出的數學頭腦。
如報道所言,“在自己生命的前18年里,數學天賦是付云皓王國的主宰”。高中3年,付云皓幾乎沒學過數學課以外的課。進入大學后,付云皓百般不適,先是沉迷于網絡游戲,然后在數學外的其他學科課程中屢屢掛科,最終因為物理補考成績不及格只能從北大肄業。
對此,當年的付云皓仍然是一個教訓,足以提醒天下的父母和教師,要正確引導孩子成長,既不要捧殺,也不能棒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