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我們只想 好好睡一覺”
每天,陸軍軍醫大學大坪醫院5樓的睡眠心理中心都會迎來近百位咨詢的病人,病房里常常人滿為患。他們中間,有很大部分人只為了一個目的:好好睡覺。
1
人物:曲老師,50歲 “我腦子里全是學生”
“春節前就睡不好了,娃兒要中考了呀!”幾天前,曲老師住進了睡眠心理科的病房,他著急治病,因為還有一幫畢業生在等著他,學生是他治病的原因,也是他生病的根源。
今年是曲老師在沙坪壩一所中學當班主任的第28年,班主任、數學組組長是多年來壓在他身上的兩副重擔。“完美”是他給自己的工作定的目標。哪怕是期中考試試卷上一道選擇題,他也會再三衡量,親自操刀每一張試卷的排版。
多年來,曲老師所帶的班級一直名列前茅,他的課程設計獲獎無數。年輕時,曲老師只覺得這是事業的成功,近幾年,他才發現無形的壓力剝奪了自己的健康。
從兩年前開始,除了睡覺的那幾個小時,曲老師的神經一直處于緊繃狀態——早上6點鐘起床后,他就開始擔心會不會有學生不能按時到校?學生上學途中會不會出事兒?
7點半,早自習開始,曲老師的擔心變得更加事無巨細:會不會有學生聽不懂?某某學生為什么開小差?今天路過×班,為什么大家看起來這么不精神?擔心的對象也從自己的班級擴大到整個年級。
傍晚6點,下班回家,曲老師緊繃的弦仍未松下,“我最怕電話鈴聲響,很可能是學生出問題了。”
今年1月,曲老師失眠了,幾乎每天都只能睡兩三個小時,“我擔心呀,擔心學生們考不好。”曲老師擔心的是孩子們的中考,這個問題,他從去年9月就一直不停地想,一直想到孩子們放寒假,他自己就睡不著了。
失眠一直持續到現在,長時間睡不好讓曲老師白天的教學工作精神無法集中,沒辦法,只能到醫院尋求睡覺的良方。
2
人物:李先生,39歲 “想到晚上就害怕”
身材健碩的李先生住在睡眠心理中心的單人病房里,房間里大部分時間都只有他和太太。每一次門口出現哪怕一丁點聲音,都會讓他從病床上迅速坐起,警覺地盯著門口,“就是神經緊張,很容易煩躁。”
雖然前天晚上只睡了兩個多小時,但李先生并不覺得有多困,反而害怕夜晚的到來,“就怕晚上睡不著覺,翻來覆去睡不著。”除了睡著的兩個多小時,“睡不著”三個字無時無刻不在李先生腦子里打轉,這讓他害怕窗外天光的變化,每接近晚上一點,他就覺得自己離“睡不著”又近了一點。
李先生認為,這是自己常年睡眠時間不規律造成的。35歲以前,他在外地做生意,晚上陪客戶應酬到兩三點是家常便飯,“經常一晚上只睡三四個小時。”李先生回憶,他最“厲害”的一次,是連著四天不睡覺,實在困了就在床上迷糊一會兒,然后繼續工作。
35歲以后,李先生停掉了外地的生意,但他發現自己睡覺時已經非常敏感,身邊不能有一點聲音或者一點光線,不然就睡不著。
去年開始,李先生重新做起生意,雖然減少了應酬的頻率,但作息再次開始不規律起來,也開始失眠,“想睡,睡不著,越睡越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