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暴力或者校園欺凌,各地都有發生,有的行為非常惡劣。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建議修改《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3月12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會上,十二屆全國人大內司委副主任委員王勝明說。
校園欺凌在近年成為熱點,遏制校園欺凌也成了全社會的強烈呼聲。2017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一部門制定頒布了《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王義軍、高小玫等多位委員認為,國家層面已經開始重視這一問題,但還遠遠不夠,呼吁出臺專項立法,依法懲治與行為矯正并舉,還孩子健康童年。
校園暴力治理仍停留在道德層面
曾經,很多人把校園內的欺凌當做同學間的打鬧或惡作劇,并未引起重視,直到近幾年多起惡劣欺凌事件陸續在網絡曝光并引起輿論發酵,如何治理校園欺凌成為擺在教育部門面前的一道亟待解決的難題。
在北京,去年發生了兩起引發網絡熱議的校園欺凌事件。2017年6月,北京市延慶二中一學生受辱視頻從網上一經傳出,引發社會強烈關注。這是半年內繼北京市中關村二小校園霸凌事件之后曝光的又一起令人心寒的校園欺凌事件。隨后北京市延慶區警方發布通報稱,7名涉案學生構成尋釁滋事違法行為,其中,5人被行政拘留并處罰款,但因其已滿14歲不滿16歲,依法不執行行政拘留處罰,另外2人因不滿14周歲不予處罰。
中小學生欺凌,是發生在中小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內外、學生之間方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2017年11月,教育部對這一概念做了明確界定。
在今年兩會上,有從事基層教育的人大代表總結出校園欺凌現象近來出現的一些新趨勢:一是低齡化,欺凌事件在中小學生群體中也時有發生;二是女生頻頻成為實施欺凌的主角;三是通過互聯網迅速傳播。
針對校園欺凌,2016年4月,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關于開展學生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之后的20個月里,相關部門連續出臺了《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中小、學(幼兒園)安全工作專項督導暫行辦法》《關于加強中小學幼兒園安全風險防控體系建設的意見》《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等多個指導意見及辦法。
據最高檢統計,2016年前11個月,全國檢察機關共受理提請批準逮捕的校園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1881人。2017年前11個月,全國檢察機關共批準逮捕的校園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3788人,同期增長了50.3%。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王義軍委員講道,校園欺凌數據的變化并不意味著暴力欺凌案件增加了,說明過去那種可判可不判、可管可不管的現在都納入了執法部門的管理,這是一個好現象。
不過,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專門針對校園暴力的法律,正是由于校園暴力干預機制的滯后和犯罪成本低,使得國內校園暴力的治理長期以來停留在道德層面,而沒有上升到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