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還沒達標,就嫌薪水少;明明沒啥錢,打扮卻大牌得不得了;稍微受點批評,“玻璃心”就碎了;父母尚在茍且,已在炫耀詩和遠方……在你我身邊,這樣的年輕人并不鮮見。他們的問題,直接戳中當下“窮家富養”養育理念和養育方式的痛點。
最悲哀的教育,就是把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養成了富家子弟。二三十歲的人了,什么都不會做。
心理咨詢師吳迪十分感慨,稱咨詢時經常會被一些孩子嚇到。
“一個女生問我:覺得自己掙錢好少,想找兼職,能做什么呢?”
“我說:門口周邊100米內的服裝小店、小餐館、奶茶鋪貼了很多招工啟事,全職兼職的都要;社區里很多孩子放學沒人看,需要家教……”
“女生:做體力活兒?”
吳迪說,不少年輕人都是這樣的心態,他們家境并不優越,卻已懶惰而虛榮。“他們生活自理能力之差,常常讓我跌破眼鏡。都二三十歲的人了,還什么都不會。不會釘紐扣,內衣褲都是媽媽洗,不會做最簡單的蛋炒飯,從來沒去過菜場,去醫院看病早上掛號要父母代勞。”
網絡上有這樣一種論點:“精英父母的育兒經是舍得讓孩子吃苦頭”“家境越不好,越容易把正常的教育當成吃苦,并以讓孩子吃苦為恥”“富人穿100塊錢的衣服是節儉,窮人穿同款就是窮酸”……
二元對立的論證,從論點到論據都經不起推敲。但有一種現象是不容忽視的:越來越多家境并不優越的家庭正在向子女提供超負荷的物質供養,并且有意無意地剝奪孩子正常的吃苦歷練。
這樣做的惡果正在顯現,現實中并不缺少觸目驚心的案例:“小學生打賞游戲主播,花掉環衛工母親4萬積蓄”“14歲兒子花父母積蓄打賞主播,租住地下室、每天三班倒的父母發現辛苦攢下的3萬積蓄只剩1毛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