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養孩子,都很“舍得下本”
“現在很多家長養孩子都很‘舍得下本’,按照自己所能承受的最高標準給孩子提供所需的東西。衣服、文具、兒童畫冊、零食等,家長盡可能買名牌、進口產品,各種高大上的興趣班也是不少孩子的‘必修課’。等到父母來接孩子的時候,看看他們的打扮,才會發現很多孩子家庭富裕是一種錯覺。”南京市某幼兒園班主任孫科說。
在教育工作者看來,無論家庭條件好壞,對孩子傾注所有,源于中國特有的家庭倫理關系、獨生子女的角色和6位親人無怨無悔的付出。
除了人多勢眾型的寵溺,此種育兒觀背后更有“贏在起跑線上”的“心魔”。“如今階層固化那么嚴重,我能做的就是給孩子不亞于‘富二代’的條件,讓他有高于本階層的閱歷。自己吃點苦還不是為了孩子的將來。”上海全職太太陳女士坦言。
專家認為,超負荷的愛背后是父母的虧欠感。階層固化更像是借口,父母所不愿面對的很可能是自己能力的固化。過去,忙于工作沒時間陪孩子的富裕家庭,習慣于用金錢滿足下一代,導致孩子暴露出種種性格問題。
如今,新變種更讓人憂心:“物質財富”相對短缺的家庭總是擔心子女產生自卑感,為此含辛茹苦給予盡量好的物質條件,寧愿自己忍辱負重;“精神財富”不夠充足的家庭,總希望能給予子女更多的閱歷與底蘊,卻頭腦空空無法給予,只能用物質條件去彌補。
真正的教育,是再富也要苦孩子
“放著我來洗!你只管好好學習!”“我不管你將來如何,至少小時候別人有的你都有!”“別人家的孩子都用進口尿不濕,咱孩子差啥?”……網民們在討論起這樣的現象時,往往會“群嘲”:你家孩子是有王位要繼承嗎?
吊詭的是,盡管旁觀時指責這種教育行為失當,但個體選擇時卻又常常成為這種育兒方式的踐行者。一位廣州媽媽慨嘆:“月薪三萬,養不起孩子一個暑假。”這位在企業當高管的媽媽,女兒讀小學五年級,逢女兒放暑假,卻覺得捉襟見肘,甚至于新衣服都不敢出手了。
更可怕的是,明明不是富人,卻以富人的物質標準滿足孩子的要求,父母都鉚足勁兒把自己當成孩子的印鈔機,到最后,培養出來的很可能就是“碎鈔機”了。最悲哀的教育,就是把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養成了富家子弟。
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酈波認為,“真正的教育是再富也要苦孩子。你見哪一個人才不經歷人生坎坷?孩子需要有正常的磨礪,而不是只給他各種卓越的條件。”
作家孫生龍說:“這年頭,不是有錢人的天下,也不是有權人的天下,而是有心人的天下。比錢、拼權都是假的,拼智慧、拼情商、拼給孩子最好的傳承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