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班能否出“扁鵲”?
矢志探索中醫人才培養模式
中醫少年班,如今仍留存在中醫藥界一代人的贊嘆和記憶里。
除了少年班和傳統中醫班,山東中醫藥大學還辦過中醫文獻班,旨在讓學生扎實掌握中醫文獻和經典;全科中醫方面有2009年開設的鵲華班,秉承“更全科、更中醫”的理念,培養既傳統又現代的醫學人才。
當下,更讓師生們振奮的,是2017年開設的扁鵲班。上一年的新生中有150多人報名,經兩輪篩選留下40人,編為預科班,2017年下半年再精選出20名。
郭棟介紹,預科班學生早上晨練,或者練習太極拳等傳統體育保健課目,誦讀經典,識藥采藥,習練外治方法,著力培養學生對中醫的興趣和感悟,目的是從中選出矢志投身中醫藥事業的同學。在借鑒中醫少年班和傳統中醫班的經驗基礎上,扁鵲班的培養方案也將更加完善合理。
作為評委,曲夷參加了80進40環節的篩選面試,題目是與中醫相關的熱點話題討論,現場抽題打分。她明顯感到,這一代學生,知識面、語言表達、組織能力明顯提高。
年輕人一旦產生了興趣,熱情擋都擋不住。預科班學生自編了一份內部刊物《扁鵲言醫》,主編于燕楠每期都要帶著初稿找劉更生審定。劉更生大加鼓勵:“好好做下去,別把自己走過的路都忘了。”
中醫人才培養究竟要走一條什么樣的路?扁鵲班如何才能辦得更好?郭棟前幾年參與了有關部門一項關于建立中醫師承教育制度的研究項目,對此有著深入思考。他總結為32個字:注重經典,根底扎實;志趣為先,習在臨證;言傳身教,教學相長;一脈相承,流派紛呈。
郭棟直言,多年來中醫教育存在“兩個弱化”問題:“一個是中醫思維能力的弱化,沒有經典這個根底,中醫學生畢業后,很快就被西醫西化了;另一個是臨床能力的弱化,五年制的中醫本科生,很多竟開不出個像樣的方子來,技術上沒有一手,這恐怕是我們的教育出問題了。”
“通過高等教育大規模培養中醫,是中醫培養的進步,這一點不能否認。”劉更生說,“問題在于,我們的中醫教育,受現代西方教育體系、方法、評價標準的影響太重,而忽略了中醫人才成長的規律,沒根據這個規律量身定做適合的培養體系。用西醫的統一標準來要求中醫教育,這是不公平的,也是有問題的。”
劉更生說,西醫是靠科學技術支撐成長進步的,今天一個普通的西醫大夫,可能比100年前的一個名醫專家強出不知多少倍;中醫不一樣,主要靠自身積累和悟性,當代中醫發展水平不一定比以前高,今天的大夫也不一定就比古代強。中醫教育必須從個體培養上下大功夫,做大文章。“認準的東西,穩步推進,一步步推,一點點改,就一定有改變、有收獲。”
對中醫教育長期以來存在的一些問題,副校長高樹中同樣深有體會:重醫輕藥,學醫的只懂醫,不懂藥,不識藥;重內治,輕外治;重院校教育,不重視師承教育;重學院派,不注重民間;重理論,輕臨床。“諸如這些問題,不解決不行。”高樹中說,山東中醫藥大學就是要通過開設扁鵲班,打造中醫教育特區。
外部環境的限制,給中醫教育造成了一些障礙。
不少用人單位在招聘時,仍把英語四六級、西醫水平作為考量的必要指標,無形中限制了中醫畢業生的就業出路。張慶祥介紹,在中醫院普遍西化的大環境下,年輕的中醫畢業生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前大多在病房工作,不少中醫院的診治也多以西醫西藥為主,傳統中醫人才缺乏成長環境。
王新陸坦言,中醫藥發展的大環境變好了,但中醫教育的制約因素仍然不少。對于改革效果的評價不宜單一化、短期化,而應不斷完善、修正,并堅定信心堅持下去。
“中醫很多觀點和認識都是古人在觀察天地自然時得來的,醫者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做一個好大夫,不僅要學識淵博,還要懂天氣、接地氣、通人氣,不是坐在高樓大廈里就可以做到的。”山東中醫藥大學校長武繼彪說,學校這些年不斷進行中醫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試點,久久為功,“人才培養的模式越豐富、越科學,出名醫、出大師的可能性就越大,不是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