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醫班再續前緣
傳承中醫“原始基因”
曲夷博士畢業后留校,當了老師。2006年,她接到了一項教學任務――為新開的傳統中醫班擔任學業導師,講授《傷寒論選讀》。
盡管中醫少年班停辦,山東中醫藥大學探索的腳步卻沒有停止。停辦少年班10年后醞釀設立的傳統中醫班,根據學習成績、加試成績,從剛升入大二、本碩連讀七年制學生里,選拔出可以進入傳統中醫班的人選。中醫少年班的辦學理念、培養模式、教學方法、課程設置、經驗教訓等,都是有益的借鑒。曲夷,這位昔日的少年班學生,接過上一輩老師的接力棒,加入傳統中醫班學生的教學培養行列。
“傳統中醫班與普通班的最大區別,就是增加傳統文化課,減少西醫課程,把中醫西醫課程比例調整為5∶1;淡化英語、計算機課程;增加實訓實踐和技能,采取傳統師帶徒形式。”2006級傳統中醫班班主任、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教授張慶祥說。
作為傳統中醫班的“設計師”,時任山東中醫藥大學校長王新陸說,開設傳統中醫班,就是要傳承中醫的“原始基因”,培養中醫思維,孵育“原汁原味的中醫”。
傳統中醫班,從培養方案到課程設置,特色鮮明,一以貫之。
重素質,厚文理。
傳統文化學習和中醫思維養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出強調。參與傳統中醫班設計和教學的劉更生介紹,《〈四書〉概要》《〈周易〉概論》《考古發現與中醫學》《〈說文解字〉解讀》《紅樓醫事》等15門傳統文化課程,成為必修課。
“中醫是從遠古到農耕社會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不斷成長起來的,是從田野里走出來的,是從地里‘種’出來的。西醫是工業文明之后,從工廠里制造出來的,和中醫個體的經驗模式差別很大,必須區別對待,探索符合各自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王新陸說。
重傳承,通經典。
“四部經典”自不必說,《難經》《中醫文獻學》等也成必修課,中醫經典背誦課程更成為一大特色。劉更生認為:“中醫經典是中醫學術和中醫思維的載體,只有爛熟于心,才能領悟中醫的精妙。”
背誦中醫經典,成了傳統中醫班學生的家常便飯。教室里,大樹下,小路邊,石凳旁,都有學生誦讀的身影。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副院長朱姝說,有一年華東六省一市中醫知識競賽,學校派出5人參賽,其中4人來自傳統中醫班,一舉捧回個二等獎。
背什么,背多少,如何背,讓不少初學者困惑。劉更生、郭棟與其他幾位老師,歷時7年,主編《中醫必背紅寶書》《中醫必背藍寶書》,手掌大小,便于攜帶。一開始只在校內印行,后來交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劉更生心里沒底,擔心出版社賠錢,沒想到出版后三個月就脫銷了。
重實踐,早臨床。
傳統中醫班配備了學業導師、臨床導師和技能導師。從第二學年開始,每周至少有兩個半天到醫院實踐,每年兩次集中見習,畢業實習延長至兩年半。
張慶祥介紹,針對“醫不識藥”問題,每屆學生都要到安徽亳州全國最大的中藥批發市場識藥實習。山東省內的昆崳山、蒙山,是學生的天然采藥課堂。年輕人每采到一種新藥,都興高采烈。學校在校園里專門辟出5畝地,命名“百草園”,種有中草藥數百種,是離學生最近的識藥園地。
傳統中醫班連續招生6屆,學業成績、專業思想、臨證能力等,均優于普通中醫學七年制班。2006級學生丁曉已是山東省中醫院坐診大夫,業余在電視臺舉辦健康知識講座;2007級學生魯興隆回家開設自己的診所,有模有樣。
“學生相互試脈、開藥方,在實訓室給其他院系運動扭傷的同學按摩治療,回家給家人看小病開小藥,都不在話下。”朱姝說。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負責人多次來校,到教室聽學生背誦經典,到實訓室看學生“練兵”,給予肯定,“這種傳統中醫方向教育模式,是在中醫藥教育方面一種十分有意義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