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教育,一直是中國父母最關心的話題之一。春節返鄉發現,越來越多的農村父母開始將孩子送往城里讀書。為了方便孩子上學,有經濟條件的家庭在縣城買房,一些家長還專職陪讀。而舉家遷入教育條件更好的地區,成為農村教育的新動向。
農村“教育移民”逐漸增多
滑縣,位于河南省北部的平原地區,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縣,城鎮化率不足30%,大部分居民都居住在農村地區。近些年,子女教育受到當地父母的重視,“教育移民”現象愈加盛行。
仝先生一家屬于較早“移民”的家庭。仝先生原本住在距離縣城15公里外的某村莊,家里有3個孩子,為了讓子女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他在縣城新區置下一處房產,并于2014年舉家遷入。
搬到縣城這幾年,除了購房支出外,仝先生一家日常開銷也比在農村高出1/3左右。但讓仝先生欣慰的是,孩子進入縣城學習這幾年,成績確實不錯,“縣城里的學校,不管是硬件設施,還是師資力量,都比農村學校好一些。女兒和二兒子的成績,也明顯比在農村上學的孩子好。”
正是看到這些實實在在的效果,越來越多的農村學生開始轉入縣城讀書。相較于前些年農村孩子寄宿學校,現在更多的父母選擇舉家搬遷。仝先生介紹,女兒所在的新區實驗小學,班上50多人,大部分孩子都來自農村,其中很多學生的家長都陪在身邊,照顧起居,督促學習。二兒子所在的英民小學,情況也基本類似。
“農村家庭一般都有2個孩子,小孩兒城里上學,父母如果在縣城上班,孩子的爺爺奶奶就需要從農村搬過來,接送孩子上學。一大家子搬到縣城住的情況,也不少。”仝先生說。
在農村學生大量流入縣城的同時,鄉村學校則面臨生源的流失。“我們周邊的幾個村,大約有1/3的學生流向了縣城。”裴老師是滑縣的一名鄉村教師,在該縣的一所中學執教多年,她介紹,十幾年前,學校學生最多時,一個年級能收6個班,每個班有70多名學生,教室里擠都擠不下。但近幾年,除了受適齡學生減少的影響,很多父母選擇將孩子送往20公里外的縣城讀書也是生源減少的原因。現在,初中一年級只有3個班,每班不足40人。
裴老師稱,農村地區的生源流向城市,這個現象一直都有,只是近幾年愈發明顯。“這就是一個趨勢,農村的學生去縣城,縣城的孩子去市里,市里的孩子去省城。向教育條件更好的地方流動,也很正常。”
近些年,滑縣縣城中小學校的辦學規模都在急劇擴大,以容納大量涌入的農村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