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走的是時間和錢嗎?
“自從孩子上了小學以后,美好童年就喪失了……教育正在摧毀童年,摧毀家庭幸福。”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近日在論壇上表達了教育產業化“壓迫”家庭,教育的公益屬性被資本“綁架”的憂慮。
與學者的憂慮不同,現實生活中不少家長始終認為,對于教育的“投資”會是一門只賺不賠的交易,可以緩解對未來的焦慮。這種焦慮從母嬰行業開始,一直蔓延到成人教育,貫穿人生最具發展潛力的幾十年。
在0至3歲早教領域,上萬元的培訓費已經不是稀罕事,一節40分鐘的課程平均下來要兩三百元,還是集體上課。讓家長心動的不是課程本身,而是不希望錯過所謂的0至3歲的“大腦黃金成長期”“語言學習關鍵期”。到了3至6歲,培養舞蹈、圍棋、樂器等才藝的“童子功”階段開始了。趁著小學之前學些技能“打打基礎”成為一種宣傳點。什么也不學的零基礎學生,在小學一年級會遭遇“別人都學過了”的當頭一棒,甚至產生恐懼心理。在被統稱為“k12”的中小學教育階段,“比學趕幫超”“一分就差幾十名”是無比“正確”的說法。這種焦慮感在“小升初”等關鍵環節被放大到極致。
實際上,2017年,北京“幼升小”就近入學比例超過99%,“小升初”就近入學比例超過95%。如果官方數據準確的話,只有5%的學生可以在小升初階段“逃離”隨大流的就近入學,通過特長、面試等方式擇校。
為了爭取成為這5%中的一員,百萬小學生家庭中流傳著“從小學2年級開始學奧數,參加比賽,一路升級打怪,最終拿到重點學校船票上岸”的“秘密通道”。而這一條路徑是通過各種“小升初講座”“論壇”“網上課堂”等渠道獲得的小道消息,以及身邊案例反復驗證強化而來。
在資本推動的關于“焦慮感”的營銷氛圍中,教育不再是對人生品格的培養,而是一種立竿見影的付費知識產品。“圈”走的不僅僅是時間和錢,而是少年兒童自主發展、免于恐懼的成長經歷和身心健康。
彌漫開來的焦慮不安,讓更多生意人嗅到了金錢的味道。艾媒咨詢發布《2017年中國在線教育行業白皮書》顯示,2018年中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將達到3480億元,其中K12教育是最大市場。市場火熱帶來泥沙俱下,一些資質欠佳、沒有學校管理經驗的投資者也涉足教育領域。有的與金融機構合作,通過網絡貸款的方式分期付款;有的把學費包裝成具有融資功能的理財產品,向學員募集大量資金;有的以“押題”“保證考過”為噱頭,吸引年輕人報名。
然而,資本的沖動并非都能獲得收益。由于資金鏈斷裂和監管不力,民辦教育培訓機構“跑路”的案件屢見不鮮。而對于購買教育服務產品的學生和家長來說,由于教育投入具有明顯的“收益的遲效性”,很難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評價,能夠帶來的主要回報或許只有“焦慮感”下降。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