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認為義務教育階段應主要按生源結構和教師配置分班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義務教育階段也需要因材施教,只按成績分班是有問題的,按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來分班,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受訪者指出,義務教育階段應該主要按生源結構(53.8%)和教師配置(53.6%)來分班。其他還有學生特長(35.8%)、入學成績(30.6%)、班額(29.7%)、學生興趣愛好(29.3%)等。
李明義對記者說,他上初中時,學校是隨機分班的,在師資配備上會注意平衡。“比如某個班的數學老師帶班經驗豐富,是公認的好老師,該班教語文的老師就可能稍微年輕一些”。
李文覺得按成績平均分配是比較好的方式,每個班都有成績好的學生和成績不好的學生,整個班的學習氛圍才會更加平等包容。
儲朝暉覺得義務教育階段的分班標準還處于一個完善的過程之中,處理好這個關系,應該把更多的空間、權力留給學校來解決。
調查顯示,杜絕義務教育階段劃分“重點班”現象,57.8%的受訪者建議確立以人為本、服務學生成長的分班原則;52.2%的受訪者建議嚴禁將各類學科競賽成績、特長評級等與招生錄取掛鉤;43.5%的受訪者建議中小學“陽光招生”,及時公布分班信息;41.9%的受訪者建議對違規編重點班的學校加大整治力度;30.6%的受訪者建議開通監督舉報渠道;29.2%的受訪者建議采取明查與暗訪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專項督查;23.9%的受訪者建議改變中學唯升學率的評價標準。
李森認為,重點班的存在主要原因還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我工作的中學位于郊區,和市內的一些中學根本比不了,好學生基本都去市內或者私立中學,導致我們學校生源較差,教育質量也比前幾年差很多。如果師資好一點、資源分配平均一點,自然就沒有重點班了”。
儲朝暉認為,我國的義務教育處在一個調整的階段,學校之間是有差距的,孩子之間也有差異,應該給予所有的孩子平等的權利和機會,同時也要依據他的天性來因材施教。“現在學校里規定課程占時太多。通常義務教育階段用60%的時間來完成那些課程就足夠了,起碼應該把40%的時間用于培養學生的愛好、潛能、興趣等,尊重學生成長發展的多樣性。這也是更現實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