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說就地打滾與《小豬佩奇》有直接關系,但也不可否認的是,兒童視頻中的劇情,確實能讓孩子產生條件反射的作用,并把它作為習慣行為形成的參考依據。就地打滾的尷尬劇情尚且如此,那些大量含有軟暴力或曖昧元素的兒童視頻,就足以對孩子純真世界產生更大破壞。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避免負面視頻對孩子的影響。根據年齡來對影視作品進行分類,加之視頻網站運用技術手段來監管,避免讓孩子受驚恐不安、曖昧不清或是感到痛苦的聲音或畫面所影響,這都是當務之急,應有之義。但這次,諸多媒體報道的網絡兒童視頻夾雜捆綁、虐待、流血等不堪內容,凸顯出監管手段和分類制度存在著“擲地無聲”的情況。
孩子是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更是承載凡人世界所有美好的現象。拱衛他們的純真世界,我們當寸步不讓。對于那些打著“兒童”、“動畫片”標簽的暗黑視頻,絕不能讓它們成為流行的亞文化,而是要予以嚴肅對待、嚴厲處罰。
目前來看,隨著多個權威媒體的曝光,很多有責任感的視頻網站也已經重視到這個問題,紛紛把這類視頻下架處理。但下架似乎成了一種應對輿情的對策,那些下架的暗黑視頻并沒有被連根拔起,它們很可能“東方不亮西方亮”,這邊下架,那邊上架,在點擊流量就等于現金收入的語境下,玩著狡兔三窟的套路。
這些暗黑視頻制作成本都不低,不可能因為突然間的道德感萌發,就自動退出序列。在國內影視作品分級制度還是“在路上”維度里,行政指導力度要完全覆蓋到兒童領域,恐怕更需假以時日。但即便靴子落地,也很難根治相關病灶,因為傳播是個復雜體系,影視作品只是其中一個環節,而要解決兒童暗黑視頻此起彼伏的問題,最根本的還是立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有“禁止任何組織、個人制作或者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傳播淫穢、暴力、兇殺、恐怖、賭博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圖書、報刊、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以及網絡信息等”的規定。這種概括,還需要更加細化,方可有抓手。譬如,對“恐怖”的標準是什么,就有千人千面的判斷,這在證據獲取上就有推脫的空間。在這方面的立法加強,加強法律上的操作性,一些人就無縫可鉆,暗黑的兒童視頻也就難以出籠。
孩子是小,但他們的事不小。不以善小而不為,用立法來拱衛孩子們的視聽純凈,讓他們能繼續徜徉在純真世界里,這是為人父母的期盼,也是整個社會的責任。還是給它按下快進鍵吧?。ㄖ袊嗄昃W特約評論員 謝偉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