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課題:
尋找通達真理之路——青年黑格爾哲學思想發展史
德育理論課教學對非邏輯語言的運用——以文藝、信仰、形體語言為例(上海市2012年度陽光計劃)
研究成果:
2005年7月,撰寫的“‘光’(理性) 與‘影’(非理性) 編織的綺麗——評奧托的《論神圣》”,發表于《基督教學術》(第三輯)。
2008年,撰寫的《耶穌為何如此言語?》發表于《基督教學術》(第六輯)。
2007年1月,上海基督教新教教會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作用調查報告(梗概),發表于《基督教學術》(第五輯)。
2007年1 月,翻譯的“學校教育的核心:論道德的形成和大學的教育 (美)邁克·貝梯(Mike Beaty)”以及因此撰寫的“面對繁多的一種堅持:展望大學中的道德教育”,發表于《基督教學術》(第五輯)。
出版書籍:
2017年4月,《好的孤獨》出版。
CCTV1《開講啦》【你好,好奇心】 演講者:陳果
各位同學:
大家好!在做節目之前要跟幾個導演見面,他們對我的印象都是網絡視頻里面的短頭發,所以他們剛開始看到我的時候就說,“陳老師,你還是很有女人味的”,但是我腦海里面浮出的一個問題,我原來那樣有男人味嗎?非常高興跟大家在這里見面,然后坦率地說非常緊張,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關于人的好奇心。
這世界上我最害怕兩樣東西,第一,我害怕我有一天,不愛這個世界了,我不愛生活了,我害怕我喪失愛的能力了,我第二個最害怕的是,我害怕我靈感枯竭了。所以我每次上課之前都非常緊張,我擔心靈感拋棄了我,我擔心我站在講臺上的時候,只是一個枯竭的傳聲筒。直到有一天我發現,只要我偶爾在看一些書的時候,看一些電影的時候,偶爾在學校里面旁聽一些我的老師們講課的時候,偶爾跟我的同學進行交談的時候,他們的一個問題,或者他們的一個表情,或者在他們腦海當中浮現的一絲念想,突然間讓我感覺到有意思,好玩,然后引出我的一大串問題的時候,我就知道這個時候,靈感永遠不會枯竭,因為我的內心深處抱有那樣多的好奇心。
世界上所有偉大的東西,就像在人類文明史上,開出的一朵優美的花,但是你要知道,這一切優美的花,都來自于好奇心這顆種子。你的內心在想到好奇心的時候會出現一個好奇心的第一幅肖像,那就是一個問號。什么叫好奇心?那就是對這個世界感到新奇,好奇心就代表了一串問題,或只是僅僅的一個小小的問題。好奇心還有第二幅肖像,那就是小孩子,連我們大人們都覺得不值得一碰的臟兮兮的泥潭,小孩子都會滿懷著好奇心在里面打滾,他是如此地快樂,我們大人已經忘掉了這種快樂。要知道大人通常隨著年齡的增長,往往會變得很勢利,但是孩子們會關心路旁的一只流浪狗它是否有家可歸,孩子們會問他的父母,這個跟他沒有關系的路邊的小女孩,一個三四歲就在表演雜技的小女孩,她為什么不學習,她為什么那樣悲傷,但事實上我們回答不了。我很喜歡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愛因斯坦說什么是好奇心,它是人性當中一株神圣但是非常脆弱的幼苗,人人生而有之,你我他都有。但是對于我們絕大多數人來說,它在我們的生命當中過早地夭折了,為什么小孩子總是具有那樣強烈的好奇心,為什么我們大人們沒有,是因為小孩子對生活沒有企圖,沒有目的,毫不功利。所以你會發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處處見到快樂的孩子,你很少看到不開心的小朋友,但我們很少看到開懷大笑,無憂無慮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