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所小學學習“上海精熟教學模式”
引進上海數學教材,這是英國全方位學習中國數學教學經驗的最新一步。2016年7月,英國教育部國務大臣尼克·吉布宣布,英國將投入4100萬英鎊,在8000所小學推行“上海數學教學法”。他說:“我們將見證本國數學教育的復興。過去我們聽到太多英國人說‘不會算數’,這將成為歷史。”
英國決定引進“上海數學教學法”,事情緣于兩次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測試結果。PISA是由經濟與合作發展組織籌劃的對全世界15歲學生學習水平的評估測試。2009年和2012年,包括英國和中國在內的70多個國家及城市15歲的學生分別參加了兩次測試。第一次測試以閱讀為主測,數學為副測,第二次測試則以數學為主測。兩次測試結果中,上海學生都排名第一,而英國學生則表現不佳。測試結果顯示:同等年紀的英國學生,其數學水平落后上海學生3年。
另外,近年來的一些國際測試還顯示:與一些東南亞國家相比,英國15歲學生不懂基本運算的比例要高出逾10%。
在英國生活的中國人都會發現,英國人心算能力較弱。舉一簡單實例:8.5英鎊的賬單,如果你付了10.5英鎊,服務生有時就反應不過來。說起英國人的心算能力,人們還常常提起前首相卡梅倫被記者問及9乘8等于多少時,居然回答不出結果。在英國學校里,許多公式無須記住,考試有時可以帶計算器。
在決定推廣“上海數學教學法”之前,英國做了長期、科學評估。英國從2014年起啟動“中英數學教師交流項目”,并委托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對該項目進行了第三方跟蹤評估。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2016年發布了《中英數學教師交換計劃研究報告》,對上海數學教育給予了高度評價,把上海的數學教學模式定名為“上海精熟教學模式(Shanghai mastery approach)”。
尼克·吉布說,英國人常說“不會算數”,認為數學太難,學不來,這甚至已經成為英國社會的一種風氣。在這種風氣影響下,很多英國人認為,數學不好,這不是件丟人的事。在尼克·吉布看來,推廣“上海精熟教學模式”,有助于“確保年輕人可以為21世紀的學習與工作做準備”。
看重上海教學模式的一致性和深度
在談到上海數學教學模式與英國的不同時,PISA的負責人安德烈斯·施萊徹說,“我們的數據顯示:很少有英國學生認為英式數學教育有趣并有創意,年輕人選擇數學做為職業的人數一直在下降,尤其是女性。PISA顯示,英國數學教育大量使用應用題,也就是,簡單的數學運算被植入應用題中,學生所做的是重復的簡單運算。相比之下,上海數學方法更為嚴格、專注且保持一致性。嚴格,即上海數學法中對概念的深入理解及認知需求;專注,即上海就每個小問題會極其深入,而英國方法是‘一英里的廣度,一英尺的深度’;一致性,是指上海學生的學習過程具連貫性。我們最感到驚訝的是,PISA顯示,英國教學法比上海更為死記硬背。”
英國《衛報》在介紹“上海精熟教學模式”時稱,這種模式強調“全班整體教學”,每節課集中講授一個數學概念,不是點到為止,而是突出教學的深度,直到全班所有同學都掌握之后,老師才會繼續傳授新的東西。在上海的小學里,對于沒有完全理解課程內容的學生,老師還會經常在當天補課,以確保這些學生能夠在第二天開始學習新內容之前,與其余學生處于同等水平。英國小學課堂則不同,老師講課推進速度往往很快,不管全班學生是否已經掌握所教授的內容。在英國課堂上,一個班里的學生往往水平差異很大,而老師對于不同水平的學生,會給不同難度的作業,忽視了全班學習進程步調一致的重要性。
《衛報》稱,上海小學的數學老師往往都是教學專家,他們在大學幾年時間內專門學習小學數學教學,而且他們在工作中只教數學,很多人每天只教課兩個小時,其余時間用于總結、完善和提高。于此相比,英國的小學老師往往是“全科老師”,負責教授多種不同課程。
英國教育部下屬的“國家數學教學卓越中心”小學數學部主任黛比·摩根,在今年早些時候就“上海精熟教學模式”的教學特點,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采訪。她表示,上海教學法與英國教學法有幾個主要不同之處:第一,上海教師的“小步驟”教學法,能提高教學的深度和學生對計算的流利度,而且能夠兼顧不同水平的學生,確保他們的整體進步。第二,上海教學法強調乘法口訣的背誦,而英國學生不善于乘法,缺乏流利計算能力。第三,“整班教學”與“差異教學”的區別。上海教學法注重整體教學和學生水平整體提高,教學方案易于貫徹,而英國老師習慣于將不同水平的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不同的小組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案和內容。這非常難以管理,容易造成教學的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