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導讀:
繼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又一門課程納入中小學必修課程。近日,教育部發布《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提出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成中小學必修課程。
“建立專業指導教師隊伍”、“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作為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這門事關全國中小學生升學的必修課,學校該如何設置?教師該怎么教?教育部這樣支招!
近日,教育部發布《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提出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成中小學必修課程,與學科課程并列設置,從小學到高中,各年級全面實施,所有學生都要學習,都要參加。
重點摘要
1、設為中小學必修課程,與學科課程并列
它是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規定的必修課程,與學科課程并列設置,從小學到高中,各年級全面實施,所有學生都要學習,都要參加。
小學1-2年級,平均每周不少于1課時;小學3-6年級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課時;高中執行課程方案相關要求,完成規定學分。
2、學校建立專業指導教師隊伍,至少配備1名專任教師
學校要成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領導小組,結合實際情況設置專門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心或教研組。要建立專兼職相結合、相對穩定的指導教師隊伍。學校教職工要全員參與,分工合作。原則上每所學校至少配備1名專任教師。
3、活動情況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作為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
綜合實踐活動情況是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
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分類整理、遴選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活動記錄、典型事實材料以及其他有關資料,編排、匯總、歸檔,形成每一個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檔案袋,并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
檔案袋是學生自我評價、同伴互評、教師評價學生的重要依據,也是招生錄取中綜合評價的重要參考。
課程目標(分學段)
學生能從個體生活、社會生活及與大自然的接觸中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形成并逐步提升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具有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
并分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分別提出學段目標。
1.小學階段具體目標
(1)價值體認:通過親歷、參與少先隊活動、場館活動和主題教育活動,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獲得有積極意義的價值體驗。理解并遵守公共空間的基本行為規范,初步形成集體思想、組織觀念,培養對中國共產黨的樸素感情,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
(2)責任擔當:圍繞日常生活開展服務活動,能處理生活中的基本事務,初步養成自理能力、自立精神、熱愛生活的態度,具有積極參與學校和社區生活的意愿。
(3)問題解決:能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學校、家庭生活中的現象,發現并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能將問題轉化為研究小課題,體驗課題研究的過程與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對問題的初步解釋。
(4)創意物化:通過動手操作實踐,初步掌握手工設計與制作的基本技能;學會運用信息技術,設計并制作有一定創意的數字作品。運用常見、簡單的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服務于學習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