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籃球學院院長布魯斯看來,正在美國嶄露頭角的中國籃球未來之星張鎮麟,恰似雛鷹計劃的“先行者”。5年前,首鋼體育公司總裁秦曉雯引薦朋友的孩子張鎮麟來到美國,“他首次進入美國籃球學院時,跟現在的學員一樣,雖然英語不是很好,但作為籃球運動員潛力極大。”經過在美國籃球學院一年的學習,張鎮麟成為一名籃球技能頂尖的學員,并且英文水平大幅提升,“張鎮麟代表的高中隊曾獲得美國高中籃球聯賽的冠軍,包括UCLA等美國頂尖的大學希望為他提供獎學金,邀請他加入。”身體發育、籃球技術、對文化的追求等全方位變化,發生在當初那個怯怯的小男孩身上,“進步太快,讓我難以想象”,驚訝之余,秦曉雯看到了“復制”的可能性。
“在我國,少體校或專業隊缺少最大的因素就是教育,缺乏教育會限制運動員成長及項目普及。‘雛鷹計劃’就在爭取把這個短板補上,讓學員直接在相對成熟和發達的環境中接受教育和職業體育的培訓,讓他們經過職業聯盟打造后,回國為首鋼,為北京,為中國效力。”秦曉雯強調,教育不是計劃最后的根本點,“體教結合重點是打造職業球員,用教育幫助他們成為更全面發展的球員。”這一觀點得到吳志堅的認同,他表示,越來越多希望孩子從事職業籃球的家長也不愿讓孩子放棄文化課,如果沒有“雛鷹計劃”,仍會讓吳勇豪繼續讀書“爭取保送北大、清華,不放棄打球”。
籃球少年對教育的需求,極速壓縮著體校和專業隊的招生空間,令國內的學校進一步探索體教結合的方式,但打造高水平職業球員的訴求,在難以擺脫應試杠桿、各級聯賽尚未成熟、學校訓練經費及設施等不完備的前提下,也讓學校壓力沉重。“以前也有個別學生會在小學、初中階段就去美國上學、打球,但并沒有這樣大批量的。”清華附中男籃教練張濤表示,“雛鷹計劃”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尤其在國內校園和專業隊、俱樂部的人才拉鋸中,這種新模式的出現會打破格局,但能否成為未來的主流趨勢,張濤仍持觀望態度,“美國籃球的競爭壓力非常大,以前去美國上學打球的很多人都回來了,因為難以適應,生活也不夠自律。計劃的成效至少還需觀察5年。”
語言、文化、缺乏獨立性,這些問題確實也曾擺在張鎮麟眼前。還沒出發,“我會不會太瘦?會不會被排擠?……”14歲的清華附中學生郭禹超拋出很多問號,想到和家“相隔那么大一片海”,身高1米96的小伙子直言“傷感”,每當此時,他就回想與美國學生進行籃球交流后的感受,“他們的籃球很快樂、很團隊、很集體,我為什么不試試呢?這終究是一件好事。”
用別人的田耕自己的地
“在美國能有4次假期,但要打比賽,他一年也就回來10天。”早適應兒子出去打比賽10多天不在家的吳志堅言語酸澀,他馬上換了籃球人的口吻表示,“我那時候一年也就一兩次比賽,他在清華附中一年能打五六個賽事,到了美國,那就更多了,怎么也得有二三十項比賽。比賽對球員成長最為關鍵,學到的一切都要通過比賽去檢驗、提高。”
在9月底發布的首鋼冰球國家隊俱樂部“雛鷹計劃”中,首鋼集團董事長靳偉就表示,計劃每年在全國范圍內選拔13歲左右男女各20名優秀的冰球苗子赴美,接受國家冰球聯盟NHL和頂尖青訓教練團隊的冰球培訓,此后,通過一年的預科學習,學員進入美國高中代表校隊參加美國青年冰球聯賽,“每賽季確保40多場比賽”,明確的數字讓他相信,“冰球雛鷹計劃將為中國提供一大批優秀的職業冰球運動員。”
與籃球的“雛鷹計劃”一樣,冰球項目也需要讓學員全面融入北美選手成長的賽事體系。但與在國內職業化程度較高的籃球不同,冰球人才更加匱乏,且在國內甚至沒有職業聯賽,在2022年冬奧會對冰球人才的急迫需求下,首鋼在冰球項目上還多了一項布局——發布“雛鷹計劃”當天,靳偉還宣布了中國冰球協會、北京市體育局、北京首鋼體育文化有限公司三方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成立北京首鋼冰球國家隊俱樂部,讓中國的冰球球員進入世界頂級的聯賽磨練,與世界頂級的冰球高手過招,迅速成長和提高,“繼首鋼金鷹女壘之后再度上演‘與狼共舞’”。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