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10月11日6時訊 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大力發展普惠性學前教育,重慶正在進行怎樣的改革?近日,重慶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委主任趙為糧接受媒體專訪。針對“擇校熱”等熱點問題,趙為糧表示,重慶市正通過學區制管理、集團化辦學模式、優化招生入學辦法等方式,促進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所有公辦義務教育學校實行劃片免試就近入學。
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82.5% 幼兒園普惠率達75%
義務教育“擇校熱”是一個老大難問題,重慶是教育部確定的全國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壓力較大的119個重點大城市之一,該怎樣解決這個難題?
趙為糧說,針對“入園難、入園貴”的問題,重慶市推進了兩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
首先是不斷擴大學前教育資源總量。全市新建幼兒園782所,改擴建幼兒園1076所,到2016年底,全市幼兒園達到7376所(含2267個幼教點),其中公辦幼兒園3171所(含2267個幼教點)。2016年底,全市在園幼兒人數達到93.3萬人,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2.5%,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大力扶持普惠性學前教育。重慶市先后出臺系列支持普惠性幼兒園發展的政策措施,引導民辦幼兒園提供普惠性服務。目前,全市共有普惠性幼兒園4625所,普惠率達到75%,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同時,不斷提高學前教育保教質量。堅持實施幼兒園年檢和等級核定制度。建立健全學前教育學籍管理系統,建立每日信息公示制度。大力改善薄弱幼兒園辦園條件,落實幼兒園一日活動保教要求,全市二級以上幼兒園占比達到50%。
縮小校際質量差距 新建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3555所
就近入學,也是老百姓普遍關注的問題。對于義務教育“擇校熱”,趙為糧表示,重慶市正通過一些切實有效的舉措來破解這個難題。
首先是改革創新辦學管理模式。比如,實行學區制管理模式,按照相對就近的原則,把相同學段的學校組建為學區協同發展,不斷縮小校際教育質量差距,全市實施學區制管理學校占比達到35%。再比如,實行集團化辦學模式,22個區縣通過“名校+多校”,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其次是優化招生入學辦法,所有公辦義務教育學校實行劃片免試就近入學。推進九年一貫制學校辦學實踐,小學畢業生一般直接升入本校初中部就讀。將優質高中70%的招生計劃均衡分配到轄區內的每一所初中學校,13萬初中畢業生通過指標到校和綜合評價的方式直升優質高中,促進初中均衡發展。
據了解,為了促進教育資源均衡配置,重慶市新建、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3555所,新增學位65萬個,其中主城區新建小區配套學校就建了237所,基本滿足人口進城后的孩子讀書問題。新建和完善831所農村寄宿制學校,確保留在農村讀書的孩子有學可上。
每年投入7500萬建設重點學科 已有43個學科入選
要成為教育強市,高等教育也是重要支撐。國家剛剛公布“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重慶市“雙一流”建設有哪些總體考慮與舉措?
趙為糧表示,基于重慶市高等教育發展的實際,對進入國家層面“雙一流”建設的重慶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西南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兩所部屬高校,將按照一定比例由市財政予以獎補,以促進兩所高校爭創世界一流。
同時,近期將把市屬高校的“雙一流”建設重點放在一流學科建設上。一流學科建設專項包括重點學科、一流學科和特色學科群建設項目。“十三五”期間,重慶市將每年投入7500萬元,用于市屬高校的重點學科建設。
一流學科建設項目將按照“扶優扶強”的原則,在200個市級重點學科中遴選具備一定實力的優勢學科,集中資源予以重點支持,努力爭創國內一流、世界一流,以實現學科建設的突破。目前,已認定43個學科進入重慶市一流學科建設名單,市財政明確了對市屬高校進入一流學科建設名單的學科予以經費支持,其中自然科學類每個每年1000萬元、人文社科類每個每年500萬元。(記者 祝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