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賽,激發運動內生動力
“早起毀一天”,研究生呂軼超的一天從中午開始,醒來就趴在床上看手機,吃個外賣,下午去上課。晚上回來繼續追劇到半夜。“一般上午都不會排課,老師也知道大家起不來。”
呂軼超覺得,自己身體高中時候最好,“每天上午兩千米,下午兩千米。雖然時間學習緊,但鍛煉還是很規律。剛上大學還晨跑過,后來同學們都晚起,自己也就懶了。”
缺少外在約束就懶得動,可在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看來,運動的動力不能也不必外求。“現在手機上很多游戲給你一個分值的增加或者減少,再給你一個朋友圈里的排名,就讓很多人樂此不疲。這是什么,這是一種內生的動力。”王登峰說,“我們的體育競賽從最基層的班級、年級、學校做起,常態化、系統化開展起來,讓我們的青少年把注意力從在游戲里,虛擬世界里的排名,轉化為在賽場上的排名,就會成為激發他們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的一種方式。”
競賽,基礎在體育課
事實上,常態化的競賽已經開展。記者翻閱了教育部學生體協發布的《2017年全國學生體育競賽計劃》,包括籃球、足球、排球、游泳、健美操等在內,一年之中大學生體育賽事有124項之多,面向中學生的也有81項。而2014年的數據則為大學生85項、中學生46項。相比之下,賽事種類、數量增長都很快。
那么,為何很多學生還是參與不到競賽中來?
馬海濤是銀川某中學一名普通學生,該校是一所籃球名校,但他卻只是在體育課上投投籃,常常變成自由活動。“一般都是特長生組成代表隊打比賽,跟我們關系不大。”
五年級學生王瀟就讀于上海某名校,上學期,王瀟體育課上健美操,這學期變成了乒乓球。此外,三年級開始,學校每個月安排一節游泳課,可現在還沒學會。
體育課什么都學,什么都不精,沒有擅長的項目就很難有成就感和有持久運動動力。王瀟媽媽打算下學期給孩子報個乒乓球班,“一定要讓孩子有個長項,這樣可以樹立信心”。
王登峰強調,體育課是基礎,要通過引入比賽、游戲,教好運動技能,達到中等以上強度。“課上就要通過競賽激發參與。”他還針對“懶宅”現象舉例:“大學生體測也可以做成競賽,把不同班體測成績分別排名。最不愛運動的學生積極性也就調動起來了。運動本是人的天性,一旦動起來,接下來養成習慣就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