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黨委書記靳諾發言。人民網 圖
把握人大“學緣”,首先要讀懂人大,了解這所大學,感受一份自豪與自信,承擔一份責任和使命
——讀懂人大,就要認識和體會這所大學“始終與黨和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紅色基因
梳理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歷程,能清楚地看到兩大脈絡,一是受列強堅船利炮和科技發展沖擊而建立的北洋大學堂、京師大學堂、南洋大學堂等一批新式教育機構,另一個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年代創辦的抗日軍政大學、陜北公學、延安女子學院、魯迅藝術學院等一批具有紅色基因的新型大學。正是這兩大源流,逐步匯聚發展形成了今天中國高等教育的體系與格局。
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是1937年誕生于抗日烽火中的陜北公學。毛澤東同志贊揚“陜公是中國進步的一幅縮圖”,曾先后9次到學校發表演講,并稱“中國不會亡,因為有陜公。”
談到來陜北公學求學的經歷,我們的老校友說,到陜北公學讀書要經歷嚴格的“考試選拔”。他們不僅要跋山涉水,尤其是從西安到延安的幾百里路,還要突破槍林彈雨的封鎖線。正是這條奔赴延安、求學陜公的道路,堅定了眾多年輕的陜公學子抗日救國的信念。今年暑假,學校領導班子成員分工分段沿著陜西—河北—北京這條學校當年辦學的軌跡走了一圈,與陜北公學、華北聯合大學、華北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建校初期的校友代表見面,重溫學校的光輝歷史,回顧和總結我們黨創辦新型高等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我們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對“始終與黨和國家同呼吸共命運”這13個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從陜北公學誕生之日起,我們這所大學就與黨和國家的命運緊緊相連。對中國人民大學80年的歷史有這樣一段精準的描述:她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抗日烽火中誕生,在新中國的建設中成長,在“文革”的艱苦歲月中磨礪,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新生,在新世紀的征程中騰飛。“始終與黨和國家同呼吸共命運”,是這所學校與生俱來的基因,是人大精神的首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