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最后一批“90后”開始陸續步入大學校園。對于學生家長們而言,既不想讓孩子養成鋪張浪費的消費習慣,也不想讓孩子在學校的生活過得寒酸、不體面。每月給孩子多少生活費?成為令很多家長犯愁的問題。
有媒體對北京大學生進行了一次隨機調查,發現近三成在京大學生每月生活費超過1600元。很多大學生表示,社交方面的開支僅次于吃飯穿衣,并且有一部分學生已經開始靠網貸緩解燃眉之急。
為了了解不同年代大學生的消費情況和消費觀念,記者分別采訪了幾位“50后”“60后”“70后”“80后”的大學生。就大學生生活消費而言,雖然很大程度上受到時代、地域、家庭、個人因素的影響,這種對比并不具備太強的可比性,但是從這個視角,也可以讓我們看到社會大環境的快速變遷。
“50后”大學生:一天4角伙食費,要向全村借錢
“我們當時上大學,雖然不交學費,但是伙食費還是要交的,每人一天4角錢,一個月就是12塊。”出生在1950年的張來成,是72級武漢大學中文系的學生,他說,對班里很多農村孩子來說,每月12元可是個大數目,那時候也沒有什么助學金或者是打工掙錢的機會,很多同學都是向全村人借錢才能上完大學。就算是城里的孩子,壓力也不小,當時城里一個普通工人的月薪差不多也只有三四十元。
張來成表示,當時讀大學不是通過高考,而是通過推薦,也就是現在說的工農兵學員。比起一般同學,他感到自己很幸運,因為作為解放軍學員,自己輕松很多,不但不需要向家里索要生活費,部隊每天還補助他5角錢,交了伙食費,還有剩余。
70年代的工農兵大學生,在北京大學合影(圖片來自網絡)
他回憶,“剩下的錢大多都被用來接濟家庭條件差的同學或者寄回家了。我上大學的時候已經22歲了,絕大多數同學都比我小,只有十七八歲,農村來的也比較多,他們不像城里來的孩子,家里基本上沒什么固定收入。”
張來成記得,當時大學生上學花錢的地方也不多,基本上就是吃穿或者書本和學習資料。整個社會的物質生活都比較貧乏,沒有今天那么多的燈紅酒綠和社交活動,同學之間交往的娛樂活動最多是讀書會、朗誦會、露天電影、集體運動之類的,當時基本不需要什么社交費用,不像今天的孩子們可以唱KTV,可以上網吧等。
“換句話說,相比現在,我們當時就是‘恩格爾系數’比較高,還處在解決溫飽的階段,其次才是解決精神需求。”他感覺,當時同學們對物質的需求普遍也不是很強烈,也沒有什么攀比之風,大家吃的、用的、穿的都差不多。家里條件比較好的或者高干子弟只是極少數人,大學里還是普通家庭的孩子比較多。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