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幼升小“游擊戰”
在剛剛過去的5月里,賈盧漢不得不過五關斬六將。這個一年都發不了幾次朋友圈的人,突然在朋友圈里發了一條“懸賞1萬元”的信息。在最關鍵的那幾天,他一聽到風吹草動就不停地打電話問,晚上睡不著覺,到處找朋友幫忙。他的妻子對著他哭,問他,也是問自己,“為什么我們要待在北京?”
讓這對夫妻陷入困境的問題是,他們6歲的兒子今年要進北京的小學。前人的經驗告訴他們,幼升小年年都是對家長的一場考驗,今年仍在繼續。盡管他們在過去兩年里就一直在為此做準備,也自以為對北京幼升小的政策了解得很清楚,但是臨近關頭,出現的各種問題還是讓他們感到非常倉促,“計劃趕不上變化快”。
為了得到一個“學位”
作為一名“北漂”,賈盧漢在北京生活了將近12年。這期間,他成了家,立了業,但是沒買房子,也沒有北京戶口。早就聽說對非京籍人口幼升小的要求嚴,兩年前孩子4歲時他們就加入了各種與升學相關的論壇和微信群,隨時了解各種信息,及早按照政策創造孩子入學的條件,相應地安排一家人的生活。
非京籍孩子上小學,對家長的要求主要是房子和社保這兩個方面。賈盧漢夫妻二人的工作和生活都在朝陽區,根據區教委近年印發的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工作要求,非本市戶籍適齡兒童父母中須至少有一方在本區務工且繳納滿半年社保。賈盧漢的妻子滿足以上條件,雖然他自己所在的廣告公司并不給他繳納社保。
賈盧漢原本打算自己也找一個公司掛靠社保,以防政策有變化。但是,掛靠公司交社保,每月要交1325塊錢,還要支付10%的服務費,半年下來需要花費接近9000元。越是臨近幼升小新政策發布的日子,微信群里越是不時傳出小道消息。比如,有人說,2017年的政策可能改變,要求家長交滿一年的社保。
他又聽到一種說法,“如果孩子父母有一方是法人,孩子就容易上學。”按照朝陽區的規定,非京籍父母如果是企業法人,需要企業注冊地址在本區,公司成立時間滿6個月,且有法人代碼證書和營業執照原件及復印件,不需要繳納保險。
權衡之下,賈盧漢覺得,為保險起見,不如自己注冊一個公司。2015年10月,他找到一家代辦公司注冊的機構,交了6000元服務費、一年5000元的“地址費”,以及會計做賬的錢,合計花了2萬元左右,就當上了“老板”。而實際上,他和妻子兩人的工資加起來一個月還不到2萬。
五一假期過后就開始信息采集了,非京籍家庭要準備的資料通俗地講叫作“五證”,分別是:在該區域務工就業證明、在該區域實際住所居住證明、全家戶口簿、在該區域辦理的北京市居住證、以及戶籍所在地街道或者鄉鎮人民政府出具的在當地沒有監護條件的證明——證明他們的孩子在家鄉沒有人照顧,不得不隨同他們“暫住”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