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社區支持農業模式
回國后的石嫣剛好碰上中國人民大學位于海淀區的產學研基地建成,她便向老師申請,把在美國學到的模式引入,建成了“小毛驢市民農園”——中國第一個“社區支持農業”農場。
石嫣解釋,社區支持農業,就是采用生態方式種植,不使用任何化肥、農藥、化學添加劑等人工化學合成材料,保證種植實物的健康、安全;消費者在種植之初預付生產者一年的生產費用,與生產者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的一種友好互助模式。
“雖然學?;亟ǔ闪耍呛芏嘣O施并沒有完善。我們都是在村里租個院子辦公、住宿,白天步行去地里干活。”石嫣記得,剛開始到社區招會員,社區負責人特別支持,專門提供場地供他們做宣講,卻只來了兩個人。
“沒想到因為人少,互動性比較好,后來那兩位都成了我們的‘鐵桿粉’,有一個還專門印刷了宣傳單,挨家幫我們推廣,一下子招了20個會員。”大家開始并不是奔著創業去的,“小毛驢”的每個成員都單純地想要做好這件事,帶著熱情,遇到困難就解決困難,第一年就收獲了50多個會員。
從2009年的六七個人,3個固定成員帶著實習生創辦“小毛驢”,經過2010年“毒奶粉”事件后,人們更加重視食品安全,“小毛驢”已經有300多個家庭等待成為會員,2011年會員數已有800多個。作為“小毛驢”的發起人,石嫣一開始就不吝嗇將自己在國外“取回來的經”分享給大家,2010年,她組織召開第一屆中國生態農業大會,將全國各地的農場主聚集在一起,互相交流學習。
“后來,大家的想法不太一樣,剛好2012年我博士畢業,就選擇了創業。”在“小毛驢”發展的上升期,石嫣選擇歸零重新開始。沒有足夠的資金,只能靠眾籌。“當時給大家的唯一承諾就是一年的蔬菜供應,沒有其他分紅。”石嫣說。不過她還是找到了10個人,每人出資3萬元,加上自己的積蓄,在通州區建起了分享收獲農場。
之前沒有大棚,整個6月份供給會員的都只能是葉類蔬菜,石嫣坦言,送去的蔬菜直接被扔出來的時候也有。所以這一次,搭建大棚,增加作物種類,石嫣下了不少功夫。與農戶合作,讓市民與農民直接對接,在做好農場的同時,她還不斷幫助并與五常基地等各地運營生態農業的小農戶合作。2013年,石嫣將農場拓展到順義區,建起擁有26個大棚的蔬菜基地和果園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