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深圳4月16日電 國家外國專家局局長張建國16日說,2016年來中國大陸工作的外國人員達90余萬人次。同時,2016年中國留學回國人員達43.25萬人,創歷年新高。
面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海外人才到來潮和回歸潮的澎湃而至,如何為他們提供更便利的創業和生活環境,實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記者采訪了有關部門負責人和專家。
人才流動或現拐點
耶魯大學碩士生黃啟洋曾在美國國家實驗室工作,但最終選擇了回中國創業。他的項目是研發中國第一代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液相生物芯片檢測系統,應用于腫瘤標志物檢測、流行病監測等領域。
“這幾年國內發展迅速,市場潛力巨大,留學生紛紛回國。”黃啟洋說,“深圳政策對創業扶持力度很大,創業氛圍很好,鼓勵敢試敢闖,產業鏈也完善,最適合有想法的‘海歸’。”
“經濟發展和就業機會是吸引外籍人士和留學生的最大因素。”張建國表示,“還有就是我國政府、企業、高校等機構對科研的投入越來越多。”
近年來,中國綜合國力顯著提升,并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都為外籍人士和留學人才施展才華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無論是上海自貿試驗區還是‘一帶一路’都需要大量的人才。”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說,“參與其中不僅是找到一份工作,做出一番事業,更重要的是有可能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身影。”
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我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已達265.11萬人。出國留學完成學業后選擇回國發展的留學人員比例由2012年的72.38%增長到2016年的82.23%。
業內專家預測,未來5年,中國可能迎來“進大于出”的人才歷史拐點,從世界最大人才流出國轉變為主要的人才回流國。
“中國一定要抓住全球創新資源加速流動和我國經濟地位上升的歷史機遇,支持國際組織、國際知名高校、科研機構、跨國公司來華開展科研合作,組建科研項目辦公室,成立研發中心,實現引資、引才、引技相結合。”張建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