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不懂” 捅破語言“紗”,打通理解“路”
相比書籍價格的昂貴,“讀不懂”才是海外學子在閱讀時遇到的最大困難。
“搞清楚作者要說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張弘弛說,“我剛開始讀專業書籍時,每讀幾句就會碰到不認識的單詞,感覺很艱澀。如果在文中遇到難一點的語法、看不懂的句子,需要一一地去查,就更耽誤時間了。”
“看天書。”這是宋元剛到意大利時對于閱讀的直觀感受:完全看不懂,不知道作者在說什么?;貞浧甬敵酰卧f:“書拿在手上,仿佛是做夢一般,只能看懂插畫。那種崩潰的感覺沒有經歷過的人是難以想象的。”
學子要想快速“讀懂”文中究竟講了什么,借助譯本不失為一種辦法。但是,由于語言的差異,譯本很難原封不動地展現原著所要表達的意思。張弘弛舉例說:“就像中文中的雙關語,英文中也有大量的雙關語。不同語言之間的互譯不論如何高超、如何接近原著,都會與原著的意思有出入。”
另一個現實情況是,大量的外文書籍,特別是一些專業書籍沒有中譯本。這就要求學子首先要通過專業語言關。這一點尤為重要。
宋元說:“在意大利,有很多優秀的文物修復領域的專著,它們都沒有中文譯本。這一層語言的‘紗’擋住了很多中國學生學習意大利修復技術的道路。當你歷經千辛萬苦真正讀懂書中的這些內容時,才能體會這門科學的獨到之處。有時我也感慨,要是這些書都有優秀的中譯本該多好呀,那樣就會讓更多的人了解文物修復,從而關注文物保護。”
因此,解決“讀不懂”這個難題成為學子讀書時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