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把出國留學這件事看得太功利。我在丹麥時,一個人去了德國、捷克、斯洛伐克,全程都是獨自與陌生人交流,這是我留學生活的亮點。”唐桑圓說,在丹麥的一年她自學了丹麥語,也增強了獨立生活能力,除了爸媽為她提供住宿費生活費外,她自己用打工掙的錢游玩了歐洲的15個國家。
譚文娟是國內某家互聯網公司戰略項目組的負責人,在她曾面試過的人中,大概有1/4都有留學背景。“我不會特別青睞有過留學經歷的人,更注重留學的學校和個人作品”。
何靜(化名)曾在某科技新媒體公司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經常會遇到海歸求職者。“當時公司處于要發布融資信息的狀態,需要在通稿中強調公司的人員構成,如果能有國內外名校的畢業生資源,對公司形象也是一種提升,所以我們還是挺歡迎有過名校留學經歷的求職者的”。
民調顯示,50.3%的受訪者表示如今“海歸”含金量降低了,31.0%的受訪者認為沒什么變化,9.6%的受訪者則認為提高了,9.1%的受訪者表示“不了解”。
63.4%的受訪者表示周圍人出國留學是為了就業而鍍金。其他目的包括:科研能力高,去深造(45.1%),開闊視野,體會異國風情(44.9%)和跟風去海外學習(41.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