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紐約讀書已4個月有余,不敢說已經完全適應了紐約的生活節奏,但我已漸漸熟悉了這里。這個城市,每個角落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獨特的故事,伴隨著許多精彩的細節。
最開始的一個月,我覺得國外的生活很有趣。但當學習生活各方面都步入正軌之后,就會發現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我開始想念干凈又高效的北京地鐵。去逛中國超市,有時候什么都不買,只是想看看那些熟悉的商品,順便聽聽熟悉的音樂。在路上聽見有人說漢語,會情不自禁地回頭多看一眼。圖書館旁的中國餐車,是我上課路上必看的一道“風景”。有一段時間,盡管在生物鐘上早已把時差調整過來,但心態上好像還一直在過著“北京時間”。
不同種族、文化、興趣、專業、背景的人從世界各地來到這里,或為實現夢想,或為尋找方向。初來乍到,視覺、聽覺神經都在接受不同程度的刺激。每天接收大量信息,有些來不及消化,堆積在腦海中;有些來不及反應,卻為下一個刺激埋下敏感點,逐漸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我倒是希望自己能一直保持這樣的敏感度,會受到刺激,說明外界還存在新鮮的事物,也說明內心還保有單純的元素。
異國生活讓我從另一個角度明白了中國在我心中的地位,我的“安全感”體驗,很大程度上也是來自“中國”。中美用餐習慣的區別,讓我感到中華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跟外國同學交流介紹中國的時候,我會覺得心里很有底氣。在美國,我發現自己比以往更加喜歡中文了,甚至覺得會說漢語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