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發明變形搜救機器人 可參與地震救援
核心提示: 變形后的機器人可參與地震救援。因近年來自然災害頻發,學生汪曌澍發明了一個可以替代救援人員搜索的機器。
變形后的機器人可參與地震救援。因近年來自然災害頻發,學生汪曌澍發明了一個可以替代救援人員搜索的機器。
“我怎么就沒想到!”26日,在第31屆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展示場上,不少參觀者發出這樣的感嘆。167個參加終評的項目在門頭溝大峪中學體育館展示,不少發明讓人眼前一亮。
“沒高科技含量,但很實用”
據了解,今年參加初賽的學生多達27萬余人,共有1532項優秀作品參加市級初評。北京市科協副主席周立軍稱,今年的一大亮點是:很多青少年的發明更貼近民生、關注社會。3月27日將頒發創新大賽第一、二等獎。
展示臺上,一個綠色微縮煙囪引起了參觀者的興趣,密云縣水庫中學初三學生鄧麗娟是它的發明人。回答大家的詢問,她有些緊張,小臉漲得紅紅的。
鄧麗娟家在農村,住平房要用到爐子,豎在房頂的煙囪常因雨雪天躥入潮氣。“柴火潮了,難點燃也浪費。”她說,發明這個防潮濕煙囪是被日常生活“逼迫”的。
“我家用上了,效果很好。”鄧麗娟稱,原理很簡單,一個可以通過拉繩控制開合的蓋子,雨雪天蓋在煙囪上,用爐子的時候再拉一下繩子打開。雖然沒什么高科技含量,但很實用。大峪中學一名老師表示,郊區縣學生的發明更注重現實作用。
變形搜救機器人可參與地震救援
北師大第二附中學生汪曌澍與第161中學學生李瀚松發明了“變形搜救機器人”。這個機器人從外觀看,就是輛帶轱轆的四邊形框架。
在汪曌澍的遙控下,輪子驅動整個架子移動,“平坦寬闊的路可以移動,路窄了怎么辦?”汪曌澍賣了個關子,就在大家研究如何通過的時候,機器人突然啟動、變形,折疊成只有原來一半大小,然后慢悠悠地通過了路障。
據汪曌澍介紹,近年來自然災害頻發,在電視里看到不少機械參與救援的場景。類似地震后倒塌的建筑物下搜救,需要人員進入,容易發生二次傷害。因此他想到要做一個可以替代救援人員搜索的機器。
“原理很簡單,就是通過裝在四邊形四個角上的合頁和一個主控制電機完成的。”汪曌澍稱,制作過程經歷了無數次試驗,光是電機就燒壞了12個。
■ 記者發現
高新發明太專觀者霧里看花
昨日,記者在現場發現,不少發明的科技含量和學術要求極高,有些發明只看名字就已經讓門外漢“智商淪陷”了。比如西城區代表隊推薦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譜熒光法測定水稻中阿維菌素殘留量的初步研究”、朝陽代表隊推薦的“豬鏈球菌SortaseC蛋白的克隆、表達、純化和初步晶體學研究”等。
對于一些發明項目,就連現場的項目組成員也表示很難解釋清楚。一名學生稱,其實參賽項目主要還是研究所的專家和指導老師做的。
市科協副主席周立軍表示,青少年創新大賽還是兼顧了各領域的發明項目,有一些項目確實難度比較大,學科比較冷,但這充分說明了我國一些重點實驗室在學生發明中起到了輔導作用。北京市科協設立了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訓項目,參加項目的學生就有機會參與到一些重點項目的研究中,“親身體驗研究,親手感受研究過程,對孩子們今后參與發明創新有利。”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