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眾化、互動化宣講
老百姓聽得懂、能領會、可落實
在莆田市荔城區濠浦社區,一棟建成于民國初年的民居掩映在綠樹中,透出濃濃的鄉村色彩。這是中國臺灣原政界名人陳裕清的故居,現在是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人民網記者叩開大門,映入眼簾的是,在廳堂前,七個人或站或蹲,圍著一名老者。老人正在向他們介紹一件黃楊木雕作品,“這是一個田園牧歌的場景,有山有水有稻田,還有放牛娃,牛跟人很親近。”說到這里,老人發出爽朗的笑聲,緊接著講:“我小時候也是放牛娃。”
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叫陳國華,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莆田木雕傳承人,是陳裕清后輩親屬。古色古香的陳裕清故居,如今成了陳國華的傳習所,老人在守護陳裕清故居的同時,也給予了故居新的生命。
在陳國華身邊,放著一本《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這是在記者到訪的前一天,陳國華和兒子陳春陽參加福建省委宣講團在莆田市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大會上拿回來的。陳國華、陳春陽成了莆田宣講十九大精神“工藝隊”里的父子兵。
視頻:陳國華宣講十九大精神
宣講十九大精神,從身邊的人開始。圍繞在陳國華身邊的是他的徒子徒孫,還有慕名而來的工匠藝人。“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這使我我深受鼓舞,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我們民間工匠藝人的肯定與尊重,也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九大后,我們要把現在美好的生活體現到作品的創作中,不斷創作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在宣講中,陳國華指出,工匠藝人要不忘初心,發揚工匠精神,創作出好的作品來弘揚正能量。
子承父業,陳國華兒子陳春陽是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陳春陽表示,新時期工匠精神離不開技能傳承,他和父親將積極開展“傳幫帶”,為“中國木雕之城”莆田培養新一代技能人才貢獻力量。
聽完陳氏父子宣講后,年輕工藝師陳智敏說:“給我帶來很多靈感,今后,我要用手中的雕刻刀創作出更美麗、更美好的作品,來展現美麗中國的新時代。”
在莆田,除了有“工藝隊”宣講小分隊,莆田市委宣傳部根據不同的宣講主體和對象,還組建了“黨員隊”“巾幗隊”“模范隊”“支書隊”“園丁隊”“天使隊”“理論隊”“工人隊”“夕陽隊”等共10支宣講小分隊。
每支小分隊由3至5人組成,針對機關黨員干部、農民、社區居民、學校師生、工匠藝人、醫生護士、企業員工、老年人等不同的群體,開展各有側重的宣講。宣講中,針對這些群體,選擇不同的內容、選擇最合適的問題進行宣講,做到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宣講十九大精神活動有來自黨委政府組織的,也有老百姓自發的。11月15日下午,108對金婚老人手挽手、肩并肩歡聚一堂,在莆田仙游縣木蘭社區大院內,共同紀念相濡以沫走過的五十年甜蜜歲月。
“熱烈歡慶十九大,中國走進新時代;仙游人民跟黨走,安居樂業自自在……”仙游一中教師何泉清帶領“莆仙贊句開心社仙游分社”成員登臺喊贊句,掀起了這個金婚慶典的高潮,引起臺下陣陣掌聲和叫好聲。
臺下,金婚夫婦林永珍和老伴曾秀欽聽得很認真,跟著眾人齊聲叫“好”。老兩口平日會看電視、報紙關注時事,十九大召開,他們更是每天關注,“贊句活躍了氣氛,也讓我們更加領會了十九大精神。”
十九大報告指出“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行動,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蝕”。何泉清告訴記者,這次他和“莆仙贊句開心社”社員們編寫的贊句,結合了仙游木蘭社區金婚活動,以通俗易懂的莆仙話吟贊,向群眾宣傳十九大精神,倡導移風易俗,構建和諧家庭,樹立文明鄉風。
莆仙贊句是莆田極具地方特色的方言藝術形式。莆田又稱莆仙,莆仙贊句就是用莆田方言來寫詩,一首贊句其實就是一首莆田話版的詩篇,贊句大都用在民間的喜慶場合,比如結婚、做壽等,祝福的話語編成一首首押韻的方言贊詩,繼而高聲頌唱,旁邊的人齊聲喊好,喝彩互動。
視頻:莆仙贊句宣講十九大精神
十九大閉幕后,“莆仙贊句開心社”社員們隨即展開線下宣傳,把創作的200多組贊句喊進了機關、社區、校園、企業。這些押韻易懂的莆仙贊句,受到群眾歡迎,讓十九大精神在基層得到有效的宣傳和普及。
據介紹,一些群眾還把這些贊句視頻分享到微信、網絡上,讓廣大鄉親甚至莆田的海內外僑胞,從熟悉的鄉音中了解到十九大精神。
在莆田宣講十九大精神過程中,基層宣講員們采用百姓語言和草根語言,不僅將宣傳的內容融入到莆仙贊句,還融入到莆仙小戲、梆鼓唱、詩詞、楹聯、三句半、曲藝小品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中,在“生動說唱”中讓群眾有所感悟和收獲。
此外,基層宣講員們還利用社區課堂、草根論壇、微黨課等形式,融入學校教育、企業文化、民俗節慶等各方面,因地制宜地開展短小精悍的宣傳普及,把十九大精神潤物無聲地送到群眾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