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挑戰:
魔術是一個強創意、高消耗的藝術類型,顧問環節“最燒錢”
《超凡魔術師》首播之時,無論是近景手法和大預言的《魔方世界》,到古風四溢的“花瓣變魚”,再到糅合了演唱、舞蹈的綜合表演,以及將氣氛掀至高潮的由“魔術界優等生”李澤邦帶來的“硬幣魔法”……節目基本做到了不同類型和個性的藝術搭配,加上出現在節目里的魔術師個個都是高顏值實力派,濃濃的偶像氣質讓他們圈粉不少。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魔術是一個強創意、高消耗的藝術類型,創作過程十分痛苦,所以在張燁鏑看來,《超凡魔術師》有比《最強大腦》的制作難度有過之無不及之處,“魔術自誕生到現在,一共只有17種效果。從魔術師的才藝來說,他們本身會的往往只有一個活或者兩個活,很難在短時間內訓練出新的手法和技巧來,但是舞臺表演沒有辦法做到一直反復,觀眾所看到的很多魔術,單是一個項目的籌備時間可能要在一年左右,而我們需要在一年多時間里面籌備最終播出的幾十個魔術,這還不包括備用的以及被PASS掉的。資源的后繼乏力是非常大的挑戰,魔術不像唱歌可以每周唱不同的歌,也不像大腦圍繞記憶力或者識別力可以做很多設計,魔術太狹窄,不可能就某一個人特殊的能力做無限研發。”
為了克服困難,《超凡魔術師》完全打破了電視工作者的身份,從“小白”做起,了解、熟悉、探索和研發,和中外頂尖魔術高手組建的魔術顧問團隊一起攻關,如今差不多都成了大半個魔術專家。
談及幕后實現的具體難度,張燁鏑從以下三個層面做了闡述:
“首先,對于很多中國的魔術師來說,魔術只一種營生手段,學會一兩個活就可以做商業表演了,很少有人把它當成一個愛好,一直堅持鉆研。因為魔術其實很枯燥,一共只有十幾種效果,他很難在自己能力下把一個新魔術研發出來和創造出來。并且,魔術師相當耗錢的,很多魔術道具和版權都是需要購買,所以在國內現在越來越注重知識產權的情況下,很多魔術師是望而卻步的。”
“第二,魔術對于電視導演來說,是一個完全不同的門類和藝術,所以電視導演不會去做魔術,這也是很多年前大家發現沒有辦法做、或者沒有做得很好的原因。我們這次破題的時候,花了大量財力還有精力組織顧問團隊,讓專業的人才來做研發設計的工作。”
“第三,魔術這種類型,如果只是一個晚會的調劑,觀眾會看得非常喜歡,而且熱度也很高,但是把它當成一整期節目來看,就十分考驗整個制作團隊了。需要我們對于表演部分、真人秀部分、人物部分,互動部分,以及每一個魔術之間不同的編排、風格的設置都要有所講究,這樣觀眾才能夠有興趣在幾個不同魔術當中繼續觀看。”
足以看出,《超凡魔術師》是一個很有“科研感”的項目,經費投入自然不小。張燁鏑透露,“我們花在節目上的硬投入占到了50%,目前來看最花錢的地方第一就是顧問費,到現在為止,顧問團隊一共15個人,分中方顧問團隊四個人左右,剩下都是外方,第一個階段他們幫助節目組進行魔術師篩選和定位,第二個階段進行每一個魔術的原創模式研發,然后研發確定之后尋找這些魔術能否實現的方法,并制作魔術道具,第四個階段是彩排和錄制的過程中修正道具、輔助進行魔術效果的呈現,然后還有最重要的就是對魔術燈光和魔術鏡頭的調度,這些顧問已經跟我們在一起工作了一年多的時間,他們很有熱情、很有想法,但他們奉獻的是一周五天八個小時的工作制,聘請他們的勞務費挺貴的;第二個比較花錢的是道具費用,包括道具和制景,尤其馬上播的第三期和第四期,基本上每一個魔術都會做的像秀一樣包裝,每一個魔術道具都必須是能夠經得起高清攝影機拍攝的,跟原來我們那種理解的劇場魔術道具是完全不同的制作工藝。除了一眼看上去就很花錢的大道具,看似不起眼的小道具同樣耗工、耗時、卻承擔起了魔術最重要的效果,很多時候在最后錄制的前一天晚上,美術老師們還在趕工優化。”
創作大概就是這么一個不斷突破、否定、重來的周而復始,張燁鏑開玩笑說,“就是一個我們從不了解魔術,到了解魔術,到厭惡魔術,到重新愛上魔術的過程。除了研發魔術節目,包括拍攝呈現也是一種新的學習和新的嘗試,因為在歐美,早就已經應用了綜藝節目演播廳里的分鏡頭拍攝,我們也是借魔術這個項目在提升整個團隊的制作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