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張專輯問世55年后 全方位正式登陸中國
披頭士來了 “明天”不再陌生
各大社交網絡不久前都被“披頭士來了”的消息刷屏,因為在這支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搖滾樂隊”首張專輯問世55年后,他們的音樂終于全方位正式登陸中國。3月底,披頭士樂隊的全部28張經典專輯在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同步上線,相關專題紀錄片也正在三大平臺上陸續播出。
與此同時,名為“The Beatles,Tomorrow明日披頭士”的世界巡回展繼臺北、上海兩站大獲成功后來到北京,將在今日美術館展出至5月27日,通過上百幅珍貴的多媒體影像資料,帶樂迷們重溫這支樂隊在搖滾史上創造的那些輝煌瞬間。
另據促成此次披頭士正版專輯引進的環球音樂(中國)公司介紹,更多披頭士經典作品的實體唱片將陸續推出,“披頭士來了”系列主題活動更將貫穿2018年全年,以各種形式向中國音樂愛好者全方位展示披頭士的文化魅力。
一支僅僅存在了12年并且早在近40年前便已宣告解散的樂隊,為何會在世界樂壇取得如此尊崇的地位,擁有這般持久不退的影響力?尤其是在遠隔萬里且他們從未涉足過的中國內地,披頭士又為何能有這么高的知名度,以至直到現在,人們還會為“披頭士來了”而激動振奮不已?
1958 世界最偉大的搖滾樂隊誕生
披頭士樂隊(The Beatles,也曾被譯為甲殼蟲樂隊)是舉世公認的世界流行音樂史上最偉大、最受歡迎的搖滾樂隊,1958年于英國利物浦成軍后幾經成員調整,最終確立了主唱兼節奏吉他手約翰·列儂、主唱兼貝司手保羅·麥卡特尼、主音吉他手喬治·哈里森和鼓手林戈·斯塔爾的經典四人陣容。
他們于1962年推出首支單曲《Love Me Do》、1963年推出首張專輯《Please Please Me》,之后迅速在歐美掀起了一股“披頭士熱潮”,引領了當時全球流行音樂及青少年文化的新風尚,并成為20世紀60、70年代獨樹一幟的人文符號。
1970年,樂隊由于成員理念不合等種種原因宣告解散。1980年,樂隊靈魂人物約翰·列儂遭到一名狂熱歌迷的刺殺而不幸身亡,“披頭士”自此終成絕響。
雖然僅僅存在了12年,巔峰期更不過數年而已,披頭士樂隊卻創造了并至今保持著世界流行音樂史上的多項歷史紀錄。據《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統計,披頭士樂隊的唱片在全世界已累計售出超過10億張,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搖滾樂隊。
2004年,他們在歐美權威搖滾雜志《滾石》發起的“歷史上最偉大的50位(組)流行音樂家”評選中排名榜首。2008年,他們的作品《穿越蒼穹》被作為地球人與外星文明溝通的禮物,由美國宇航局送入太空。樂隊代表作《昨天》以超過2500次的紀錄成為史上被翻唱次數最多的超級流行單曲,專輯《佩珀軍士的孤獨之心俱樂部樂隊》亦名列流行音樂史最佳專輯的第一名。
曾有評價稱:如果說“貓王”艾爾維斯·普萊斯利為搖滾樂帶來的是熾熱的生命,披頭士樂隊則為搖滾樂注入了閃光的靈魂。正是從披頭士開始,搖滾樂才從青少年的消閑娛樂轉化為有思想、有深度的藝術形式,他們讓“自己寫歌自己唱的搖滾樂隊”成為此后幾十年間流行樂壇的主流規格。從早期的滾石到后來的電臺司令部、綠洲等世界頂級搖滾樂隊,幾乎無不受到過披頭士的啟蒙,甚至有這樣一種說法:如果沒有披頭士,全世界90%的樂隊都不會存在。披頭士也是第一支成功征服美國樂壇的非本土樂隊,他們于1964年2月9日舉辦的美國首演被稱為是和諾曼底登陸地位相仿的“英倫入侵”,當時引發的“披頭士狂熱(Beatlemania)”后來還被作為一個正式英文詞匯收錄于字典中。
1980 披頭士音樂在內地首次被公開演唱
在披頭士樂隊如日中天的整個60年代,中國內地第一支搖滾樂隊“萬里馬王”的吉他手王昕波就是當時最早一批聽到披頭士音樂的年輕人之一。他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年長他十幾歲的李世紀先生早在60年代初就開始喜愛爵士樂并自學吉他,后來教授了包括他在內的很多學生彈琴。
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李世紀曾獲得了披頭士的黑膠唱片,王昕波也跟著一起欣賞。有一件事令王昕波至今記憶猶新,就在10年以后,他在北京一幫詩人和文藝青年的私人聚會上看到有人拿來一張黑膠唱片,是披頭士的合輯《And I Love Her》,于是他用自己攜帶的錄音機翻錄了其中所有歌曲,沒想到不久后他竟然再次與這張黑膠唱片不期而遇,而它出現的場合卻是在一個“海關走私物品收繳展覽”上。
1979年12月,“萬里馬王”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成立,除了王昕波,成員還有主唱馬曉藝、鼓手萬星和貝司手李志超。經過短暫的排練,1980年1月他們在北京外國語學院舉行的一次寒假學生晚會上進行了成功的首演,唱的正是披頭士的歌,這也是披頭士的音樂在中國內地第一次被公開演唱。
“萬里馬王”在演出中以電聲形式翻唱了披頭士的名曲《Hey,Jude》《Let It Be》,在觀眾中引起轟動。時任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持人的吳曉庸也是觀眾中的一員,他同樣聽得心潮澎湃,并迫不及待地將現場錄音放在自己的節目中播出。國外媒體很快捕捉到這一訊息,并對此進行報道稱:“中國內地歷史性地出現了搖滾樂”。
對于更廣泛的中國大眾來說,無論披頭士還是搖滾樂,此時還都是非常陌生的詞匯。資深音樂媒體人周儉一直熱衷于收藏各種有關搖滾樂的老物件和報刊資料,他向北青報記者展示了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于1978年4月的一本《新英漢詞典》,這本詞典收錄了披頭士的詞條,但卻將其稱之為“20世紀五六十年代英國的一支四重奏爵士樂隊”。
1995 “4個長頭發的人”首次進入內地音像制品
進入上世紀80年代后,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文藝大潮也在這片土地上蓬勃興起,披頭士的音樂通過各種渠道,迅速在青年人中傳播開來。身為中國搖滾樂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崔健曾講過,他在70年代初上小學的時候就有機會看到過一部介紹披頭士樂隊的電影,不過對于當時還是小孩子的崔健來說,給他留下最深印象的只是“里面有4個長頭發的人”。直到1984年,崔健才終于接觸到披頭士的音樂,一聽就立刻愛上了,而后開始模仿。“披頭士對全世界音樂人的創作都有啟發,而我們也是世界的一部分,不是某個角落,所以必定受到他們的影響。”
以崔健為代表的一代中國搖滾人可以說都是在披頭士的影響之下成長起來的。1985年北京舉行過一次“奧琪吉他大獎賽”,當時還是高中生的高旗參加了彈唱組的比賽,比賽過程中,一組競爭對手的嫻熟指法和優美和聲令他心悅誠服,那是一對兄弟,名叫曹平、曹均,參賽曲目正是披頭士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