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電影表演藝術家宋春麗在朗誦《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當日,為迎接“5·18國際博物館日”的到來,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豐臺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聆聽博物館之音”主題朗誦會在北京汽車博物館舉行。來自國內博物館界、文化藝術界、科技界、教育界等各領域的人士,通過詩歌、散文朗誦等形式,用聲音讓文物“活”起來,并就博物館這一文化主題,開展跨界對話,促進博物館文化事業發展。新華社記者 張旭 攝
5月13日,朗誦藝術家虹云(左)、陳鐸在表演詩朗誦《我是北京城一只雨燕》。當日,為迎接“5·18國際博物館日”的到來,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豐臺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聆聽博物館之音”主題朗誦會在北京汽車博物館舉行。來自國內博物館界、文化藝術界、科技界、教育界等各領域的人士,通過詩歌、散文朗誦等形式,用聲音讓文物“活”起來,并就博物館這一文化主題,開展跨界對話,促進博物館文化事業發展。新華社記者 張旭 攝
5月13日,朗誦藝術家殷之光在表演擊鼓詩朗誦《滿江紅》。當日,為迎接“5·18國際博物館日”的到來,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豐臺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聆聽博物館之音”主題朗誦會在北京汽車博物館舉行。來自國內博物館界、文化藝術界、科技界、教育界等各領域的人士,通過詩歌、散文朗誦等形式,用聲音讓文物“活”起來,并就博物館這一文化主題,開展跨界對話,促進博物館文化事業發展。新華社記者 張旭 攝
5月13日拍攝的“聆聽博物館之音”主題朗誦會現場。當日,為迎接“5·18國際博物館日”的到來,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豐臺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聆聽博物館之音”主題朗誦會在北京汽車博物館舉行。來自國內博物館界、文化藝術界、科技界、教育界等各領域的人士,通過詩歌、散文朗誦等形式,用聲音讓文物“活”起來,并就博物館這一文化主題,開展跨界對話,促進博物館文化事業發展。新華社記者 張旭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