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策展人在現場為觀眾導覽。(本組圖/活動主辦方提供)
市民正在欣賞攝影作品。
2017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吸引了眾多攝影和藝術愛好者。
昨天下午,在2017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的主展館之一――集美市民廣場展館內,舉行了本次攝影季閉幕前的最后一場導覽,吸引了300多名藝術愛好者。隨著活動結束,2017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也正式畫上“圓滿句號”。據統計,本屆攝影季接待海內外嘉賓、觀眾近6萬人次。
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連續三屆成功舉辦,推動了東西方文化的融合與發展,也折射出集美同時作為百年學村和現代新城的兼容并蓄、國際視野和時代精神。相關負責人表示,活動對于不斷堅定集美文化自信,彰顯集美文化魅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大咖云集 全球攝影節“鼻祖” 三度與集美結緣
堪稱全球攝影節“鼻祖”的法國阿爾勒攝影節,首次走出法國便與廈門集美“結緣”,自2015年以來,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已連續舉辦三屆。“集美阿爾勒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參觀人群范圍也越來越廣,我們也在不斷提高展覽的整體品質。”法國阿爾勒攝影節總監、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發起人薩姆·斯道茲說。
這是一次“大腕云集”的攝影盛事,在一個多月的展覽過程中,經常有觀眾能在現場與大腕、專家“不期而遇”。本屆攝影季的顧問專家團成員包括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顧錚、臺灣攝影評論家阮義忠、收藏家靳宏偉、當代藝術家黃銳、中央美院美術館原館長王璜生、被譽為“中國當代藝術的權威”的評論家和策展人凱倫·史密斯等,每一個都是在攝影和當代藝術界響當當的名字。
“法國阿爾勒攝影節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有影響力的攝影節,全世界各地的攝影節都是向阿爾勒學習的。現在這個活動有機會來到中國、來到廈門集美,一來可以把西方的攝影引進到國內,二來可以把中國攝影家推廣到歐洲和世界舞臺,這是很好的一件事!”臺灣攝影評論家阮義忠說。
展覽多元呈現中國和西方藝術對比
不少觀眾對這場“世界級”的藝術盛宴表現出依依不舍。就在攝影季閉幕前幾天的元旦假期,家住島內老城區的“文藝女青年”梁辰特地趕在閉幕前跑到集美看展覽,光是市民廣場展館她就泡了一下午,“有很多攝影作品讓人驚艷,我尤其喜歡奧黛麗·塔圖的攝影展,大家都看過她的《天使愛美麗》,但是沒想到她還是一位攝影師,秘密從事攝影15年之久。”梁辰說。
2017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為觀眾們呈現了多場風格各異的展覽單元。其中,從2017年法國阿爾勒攝影節“空運而來”的8場“年度阿爾勒”單元展覽吸引了大量關注。由法國知名女演員奧黛麗·塔圖帶來的系列作品《表面》呈現了她不為人知的攝影師身份和審美眼光。法國攝影師馬蒂厄·佩爾諾以非凡的堅持,跟拍了一個吉普賽人家庭長達16年,他帶來的《高爾更一家》不僅是家庭的紀錄更是時代的顯影。
通過這些展覽,可以一瞥歐洲和西方攝影藝術的整體狀況,呈現中國和西方不同藝術視野的有趣對比。
注重本土為中國攝影師創造多元平臺
今年的攝影季除了在集美新城市民廣場展覽館與三影堂廈門攝影藝術中心設立兩個主展館外,還在集美大社、思明電影院等廈門島內外十個地點開設分展區。
在呈現東西方對比的同時,本屆攝影季還加大了對中國攝影力量的呈現,帶來由國內優秀藝術家主導的中國律動、在地行動等展覽單元。其中,由廈門策展人王琦帶來的《可視恰巧是造成忽視的情境》,將展覽放置在城中的寫字樓里,藝術創作與現實生活完美結合。由孔雁策展的《大社計劃》則深入集美老城區,讓展覽和社區空間結合,并在大社傳統戲臺放映了“年度阿爾勒”影像。
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發起人、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聯合創始人榮榮表示,本屆攝影季進一步加大“在地行動”的比重,旨在挖掘和培育本土力量,促進影像藝術在廈門生根發芽。
作為本屆攝影季的重要成果,本屆攝影季不僅評選頒發了一年一度的“集美·阿爾勒發現獎”,還新設立了“集美·阿爾勒-Madame Figaro女性攝影師獎”,為中國新銳攝影創造多元平臺。(廈門日報 記者 應潔 林桂楨 通訊員 陳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