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離“第二水源”有多遠?市長劉可清直言,只差“最后一公里”了。
“今天看了枋洋水利樞紐工程目前的建設面貌,我覺得,在廈漳兩市的共同努力下,工程的建設就只剩‘最后一公里’了。”昨日,廈門市長劉可清帶隊前往位于漳州的長泰枋洋水利樞紐工程調研,了解工程進展,協(xié)調解決工程建設中存在的一些難題。
晨報記者獲悉,枋洋水利樞紐工程的關鍵組成———溪口閘壩,將于明年6月全線貫通,2016年6月有望投用。
副市長黃強、倪超陪同。
兩大關鍵工程
只剩“最后一公里”
位于長泰縣枋洋鎮(zhèn)的溪口閘壩和上存大壩是廈門第二水源———長泰枋洋水利樞紐工程源頭的兩大關鍵工程。劉可清先后前往這兩大工程現(xiàn)場調研。
根據(jù)規(guī)劃,屆時原水從上存水庫流出后,經(jīng)過十多公里的河道,來到溪口閘壩,從溪口閘壩附近進入引水隧洞,從而把原水輸往廈門。
在溪口閘壩,施工人員告訴劉可清,這一工程預計明年6月全線貫通,2016年6月投入使用;在上存大壩,劉可清了解到,大壩即將于近期開始澆筑,預計于2018年完成投用。
“隨著工程的日益開展,取水口的環(huán)境整治任務也加重了,一定不要松懈,要抓好環(huán)境整治。”劉可清表示,從現(xiàn)在看,工程的建設就只剩“最后一公里”了。為此,他特別囑咐,要保持良好態(tài)勢,確保工程有序進行。
安置是“天大的事”
確保移民生活“今勝昔”
在充分肯定工程建設進展的同時,劉可清也一一了解了目前工程存在的一些難題。其中,征地拆遷和移民安置問題是昨日調研會議的主要議題。
“從現(xiàn)在來看,征地拆遷和移民安置問題就是其中的一件大事。”在劉可清看來,征地拆遷和移民安置問題是“天大的事”,“這是關乎工程沿線市民生計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只有把這件事情做好了,其他事情才能迎刃而解”。
在了解漳州方面已開始對兩個安置點進行設計后,劉可清對此表示感謝,說:“長泰枋洋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后不僅是廈門的‘第二水源’,同時也將惠及工程沿線的漳州市民,關乎工程的一切事情,廈漳兩市都可以協(xié)商共同解決,確保工程順利開展。”他特別強調,要確保庫區(qū)移民的生活水平“今勝于昔”。
市長始終心系廈門“第二水源”
2012年1月的廈門市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劉可清當選為新一屆廈門市政府市長。
當時,劉可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強調的一件事至今讓人記憶尤深,即本屆政府要努力建好廈門“第二水源”。
在劉可清看來,讓老百姓喝上更清凈的水,這是迫切而現(xiàn)實的問題。
廈門迅速行動起來。兩個月后,廈門正式成立了長泰枋洋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劉可清親自“掛帥”。2012年3月,這一全省最大的水利工程在廈門和漳州長泰開工建設,邁出了最關鍵的一步。
在廈漳兩地的合作中,這一惠及兩地的民心工程也是關鍵的一大“紐帶”。就在今年10月,在劉可清市長主持下,廈漳兩市還專門舉行聯(lián)席會議,對工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協(xié)商。兩個多月后,市長昨日再次到工程現(xiàn)場調研,再次現(xiàn)場協(xié)調解決相關難題。
可以說,在過去的幾年里,對這一重大的民生工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廈門市委、市政府也作為重大民生工程進行重點推動,取得了一次次重大進展。廈門市民離“第二水源”已越來越近。
(記者 易福進 蔡櫻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