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不僅可以聊天交友,還能用來送達法律文書。近日,集美法院在一起案件的審理過程中,首次使用微信向當事人“秒送”應訴材料。
小楊是一起民間借貸糾紛的被告方,居住、工作都在北京。由于長期在外,小楊沒時間到廈門領取法律文書,也沒有其他便于郵寄送達的固定地址,應訴材料的送達成為難題。
送達不成,開庭時間也無法確定,直接影響著案件的處理進度,怎么辦?考慮到小楊是一名年輕人,估計有使用微信,承辦法官認為可以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民事送達工作的若干意見》的新規定,嘗試通過微信進行送達。
在征得了小楊的同意后,承辦法官對其微信進行了添加,并根據規定核實了其身份,接著掃描并上傳應訴材料。小楊收到應訴材料后回復確認收到,并確認了開庭時間。
承辦法官記錄下收發手機號、微信號,并將微信送達內容截圖存檔,留卷備查。在通過微信送達后,承辦法官還通過電話,再次與小楊溝通確認。
微信送達,極大提高了法律文書的送達效率,也減少了當事人往返法院的訴訟成本。收到微信送達的應訴材料后,小楊對法院送達工作給予充分肯定。 (海峽導報記者 陳捷 通訊員 集法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