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反法西斯抗戰勝利70周年”,同時也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晨報在此前抗戰報道的基礎上,邀請廈門資深媒體人朱家麟結合《福建省兵要地志》、《閩南兵要地志》等最新獲得的日軍史料,講述日本從戰前準備攻廈到占領后治理再到最后投降的歷程,打通歷史脈絡,還原日本侵廈全過程。
日方繪制的廈門附近清兵一覽表。記者 曾昊然 翻拍
完成于1933年的《閩南兵要地志》。
完成于1935年的《福建省兵要地志》。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廈門資深媒體人朱家麟近期尋獲了一批日軍侵華所使用的兵要地志,其中,《閩南(廈門漳州泉州附近)兵要地志》、《閩北(福州附近)兵要地志》、《東粵(汕頭附近)兵要地志》以及《福建省兵要地志》等證明了當年日本侵略者侵犯福建蓄謀已久。而本期“抗戰印記”,晨報為您講述兵要地志的故事,揭示日軍侵占廈門的野心。
攻勢計劃 | 39年前就物色好登陸地點
“兵要地志”是指從軍事需要出發,對相關地區的軍事、政治、經濟、交通等情況進行調查而編制的資料。通俗地說,它是“知彼”的戰前功課。
據朱家麟介紹,日本最遲應該在1899年就完成了《對福建省計劃案》和《福建攻勢計劃》,這兩本計劃比較簡單,是兵要地志的前身。
《福建攻勢計劃》第三編里寫道:“廈門作戰的目的,是要占領廈門的諸多炮臺,如果前期順利,應該從五通登陸。廈門方面的作戰兵力,在我們占領作戰時,在2500人以下。”而日本人從五通登陸是1938年的事。因此,日軍在侵廈的39年前就已物色好了登陸地點。該計劃中,還附有“在廈門附近清國兵一覽表”,里面詳盡記述了廈門城內以及城外各方向屯兵的數量。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攻勢計劃》第十六條中,記錄了應對清兵,從正面攻擊、背面包抄的作戰策略:“依靠艦隊攻擊廈門方面的炮臺,佯攻鳥空園炮臺與胡里山炮臺,目的是牽制我軍火力,以占領嶼仔尾炮臺和龍角尾炮臺。同時,派出一部分軍隊從海澄或龍海的定臺灣(即今隆教灣)附近登陸,進行火力支援。”
戰略變化 | 側重點由福州變為廈門
朱家麟介紹說,比較手頭上的幾部兵要地志,可以看出日軍戰略思維的變化。
在1899年的《福建攻勢計劃》中,占領福州的內容很多,當時他們想先占領福州,然后才是廈門。然而,在1933年編寫的兵要地志中,關于閩南地區內容明顯多于福州。
日軍日益重視廈門,主要原因是廈門在軍事和華僑聯系方面的重要作用。“北有青島,南有廈門。”《福建省兵要地志》中提到,福建是一個物產不豐富、土地貧瘠的地方,但是有許多良好的港灣,在扼守臺灣海峽方面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這樣好的港灣,縱使只有一個落入第三國之手,對于我國國防會造成極大影響。”(在當時的日軍看來,臺灣屬于他們的領地,由此成為“我國國防”。)其中提到的良好的港灣首指廈門。廈門有獨特的優勢,占有廈門島,就可以形成對臺灣海峽的封閉,進可攻,退可守。
此外,廈門是華僑集中的口岸,每年經由廈門進出境的人數多達20萬到30萬人。19世紀30年代,每年僑匯有1500萬到2000萬元,相當于福建省當時年總產值的1/3左右。如果占領廈門,就能獲得這些僑匯,這對日本來說是一筆很重要的外匯收入。通過華僑社會關系網,日軍還可向東南亞和南洋群島進軍。
到了1938年,日軍在華北戰場受挫,便想另外在華南戰場切入,同時有效切斷中國的海上補給。五年前完成的以廈門為中心的這一套兵要地志就成為了他們決策的憑據。
交通設計 | 著重編寫海陸交通路線圖
掌握交通要道,便扼住了戰略咽喉,兵要地志中對廈門的交通也作了著重編寫。
《閩南兵要地志》提及,在交通便利性方面,廈門遠勝于福州 、漳州與泉州。從海上交通看,廈門直接靠海,而福州離海還有幾十公里。雖然泉州、漳州都靠海,但是吃水不深。廈門是深水良港,吃水深度可以達到5萬噸以上,而泉州、漳州僅不到1萬噸,泉州港由于淤泥多,幾千噸的輪船都無法???。兵要地志上還附有“廈門到閩南周邊航運圖”等插圖, 在昭和七年(1932年)所繪的圖上可以看到,20世紀30年代,廈門已經有通往13個外國港口的航線。
陸地方面,出廈門的道路也很方便,一條是先到澳頭、潯尾、嵩嶼,然后往福州、泉州方向,還可以從浮宮、石碼、海澄往漳州、龍巖方向。
另外,日方材料也提及通過1911年修建的“廈門嵩嶼廈漳鐵路”可以到漳州附近,他們看到了這條鐵路的價值,在兵要地志中特意標出,準備攻打廈門時利用。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廈金號”盾構機刀盤順利下井2025-04-27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