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江劇場變身老劇場文化公園,吉治百貨老房子修舊如舊,在大元路經營20多年的同安封肉店也自主改造……傳統與現代結合,一點一滴的變化深深地滲透到鷺江街道老城區。在街道的扶持下,這些關鍵節點正發揮“益生菌”效應,不斷發酵,越來越多的商家行動起來。大元路路口的老信記陳茶、賴厝埕扁食,橫竹路的黃勝記等,也正在裝修、提升。
本周,鷺江街道向本報獨家透露老劇場文化公園周邊片區有機更新共同締造工作坊的初步成果,及五大行動計劃。同時,街道還召開座談會,邀請中山大學、華僑大學、臺灣逢甲大學專家學者以及投資者、旅游網站運營商、新銳建筑師、業主代表等出席,為老城區有機更新建言獻策。
【以點帶面】
通過特色“點”改造
帶動片區煥發活力
■座談會現場。
鷺江街道營平片區具有悠久的歷史,是目前歷史保留最完整的街區之一,以大同路、開元路、大元路為代表的老街區,成為廈門歷史文化的縮影。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建筑老舊、違建嚴重、巷道狹窄、商業活力下降等成為了老城之殤。
今年年初,鷺江街道集結各方專家,組成了老劇場文化公園周邊片區有機更新共同締造工作坊。這半年多來,工作坊深入老城區實地調研,提出了“以文化為導向的漸進式城市更新路徑”改造方案。即通過特色“點”改造,逐步擴大改造范圍,實現“以點帶面、以線覆面”的舊城改造與更新,帶動整個片區煥發新活力。
【新舊交融】
既保留老廈門味
又兼具開放包容
老劇場文化公園片區的定位包含三大功能:具有老廈門味道、安居樂業的混合社區;承載廈門歷史、展現市井生活的“街區博物館”;新舊交融、富有生活情調、開放包容的歷史文化街區。
工作坊成員、中山大學城市化研究院院長李郇說,規劃區功能和活動首先面向附近的原住民,如劇場文化公園主要為附近居民使用,街邊商業為附近居民提供便利服務。因此,要改善老城區的臟亂環境,改善老城的出行條件。伴隨新功能的引入與建筑的自我更新,讓老城區在建筑、功能上與時俱進,符合當代人生活需求,同時成為開放包容的歷史文化街區。
華僑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費迎慶透露,該片區的總體規劃設計原則是以公共利益為先導、提升居民生活質量、保留特色歷史建筑、保持片區場所精神。片區的建筑風貌控制根據建筑的類型,分為沿街一類、二類、三類建筑,根據不同類型嚴格地執行保護性的改造。
【效應初顯】
在以獎代補政策引導下
店家紛紛自行改造提升
鷺江街道老城區有機更新充分發揮“益生菌”的效應,通過協助“益生菌”改造,進而實現業態提升。在“益生菌”的效應下,周邊建筑在以獎代補政策和片區風貌引導下,開始自我更新,帶動整個片區再現活力。
記者在大元路看到,繼第一家“吃螃蟹”的眼鏡同安封肉店完成改造之后,大元路口的老信記陳茶也正在改造。水刷石墻面、簸箕裝點的招牌、騎樓傳統的海蠣殼墻面、防腐木門面,嶄新又復古的外觀吸引了許多路人駐足觀看。
在吉治百貨的對面,廈門老字號黃勝記也正在裝修。黃勝記負責人黃嘉強說:“我們是廈門老品牌,這里有阿吉仔等廈門的老品牌、老企業,老品牌正發揮集聚效應。我們正是看中這一點,選擇進駐這個老街區。鷺江街道對我們的扶持力度很大。原本我們也找了設計師,但是設計的效果并不好。鷺江街道的專業團隊提供的設計方案很好,很注重細節,加上資金的補助,對我們幫助非常大。我們很看好這個片區的發展。”
【聲音】
設青年創業基地
要解決年輕人不來老街區的問題,可以在老街區打造一個青年創業基地,這些創業青年會把他們的客戶吸引進老街區。同時讓年輕人和落寞的工藝和工匠接觸,他們會發展出新的產業,成為老城區的新產業。這樣一來,可以計算客流、人流,從而進行民宿規劃與把控。
——臺灣逢甲大學建筑學助理教授蕭俊碩
打造白領生活圈
老城區在鷺江道CBD的包裹圈內,商業氛圍濃厚。從財富中心走到這里只要七八分鐘,因此不應該把老城區的發展局限在旅游方面,應和鷺江道連接起來,還可以和商務結合,打造一個白領生活圈。有些民房還可以改造稱高級租賃房,實現生活方式的滲透。老城區與商務結合,可實現混合業態,形成良性發展。
——廈門十佳新銳建筑師石磊
保留老廈門味道
社區改造一要美觀漂亮,二要提高經濟價值,商業要有活躍度。要讓游客能在這里住下來,停留時間長,消費才高。這里是最后一塊老街區,游客來不是看新產業,而是想體驗原汁原味的老廈門味。因此,保留片區的特色很重要。要把地方的民俗、傳統小吃等挖掘出來,加以保護。同時,要完善道路標識系統。
——途家在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業務發展事業部副總經理石紹東
【鏈接】
老城區有機更新五大行動計劃
1 產業提升計劃
避免大拆大建破壞原有老廈門市井生活的味道,充分利用現有特色騎樓街區,修復底層商業店面,提升廈門老字號小吃的品牌特色;適當引入休閑創意產業,開辦青年旅舍、民宿、咖啡館、書店等,發揮片區的社會、經濟活力。
2 文化推廣計劃
營平片區是老廈門的發源地,其濃厚的文化內涵與市民生活氛圍是老城獨具特色的標志。街道將依托線下老劇場文化公園早市平臺等,開展一系列活動推廣其老廈門文化。
3 線上提升計劃
依托商家協會,結合營平片區官方形象平臺、商家協會APP、店鋪微信公眾號等平臺,打造線上體驗區;通過一系列宣傳與教育學習活動,吸引本地居民與外地游客參與,形成線下體驗區。
4 社會組織培育計劃
建立商家聯盟協會,加強制度建設,提升片區產業知名度。開展社區規劃師培訓,討論舊城有機更新事項。
5 以獎代補計劃
針對房屋業主或者實際經營者提出的申請,改造工作組將綜合評估品牌、業態等,通過審核的即可啟動改造。項目實行以獎代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