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保護】
中山路騎樓 成廈門地標
中山路騎樓
民間力量的參與,為騎樓文化的發揚光大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而在廈門,政府主導的修繕始終是騎樓保護最堅實的保障。中山路改造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演變:改造堅持“修舊如舊”
現代中山路建成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那場大規模城市建設,在“廈門市政會”規劃設計的廈門街市馬路“四縱七橫”中,中山路為“七橫”之一。中山路全長約1200米,路寬18米。騎樓下人行道寬3米,比同期建設的一般騎樓人行道更寬敞,高度也更高,兼具南洋風情和閩南風格。
改革開放以后,中山路在一次次應對新興商業模式的沖擊下,不斷重修,但無論怎么變,“修舊如舊”是始終原則——中山路至今仍總體維持中西合璧的騎樓街區風格,而將管線改道入地,使街道更顯寬闊美觀。
2006年,中山路拆除上世紀80年代添加的街道護欄,改造為步行街。改造工程啟動后,思明區政府盡可能保留舊有建筑和歷史人文信息。由市、區兩級領導掛帥、各相關部門組成的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多次就中山路街區在改造過程中保護歷史風貌的問題進行規劃、調研、研討、論證,并多次邀請專家研究中山路街區的文化遺產保護問題,使中山路的規劃與改造在“修舊如舊”的原則上有序進行,文物古跡、風貌建筑得以完整保存。
保護修復后,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以其優美的騎樓建筑、優越的地理環境、濃郁的閩臺特色及南洋風情、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成為廈門人文地標、海內外知名的商業名街。
做法:政府主導商家配合
不過,近年來,在商業利益的驅使下,中山路部分騎樓被大面積廣告牌遮擋,部分騎樓的立面遭到嚴重破壞,浮雕、木窗甚至墻面都隱藏在廣告牌之下,建筑風情大打折扣。
為此,思明區中華街道在新入駐企業準備裝修時,嚴格要求商家做好占道手續報備,外墻施工方案須經規劃和建設等部門審批通過。在部分企業即將二次裝修時,要求企業去除玻璃墻、鐵藝等現代商業元素,還原小開窗、木質窗、浮雕等,恢復騎樓的歷史風貌。同時,街道還積極動員破壞騎樓立面的商家,還原建筑物的原有風貌。包括安踏、夏商百貨等商家響應號召,主動拆除被破壞的立面,共修復騎樓立面近1000平方米。目前中華街道仍在積極動員其他商家跟進這項行動。
中山路騎樓風貌的完全重現,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