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撿到錢包苦尋失主,失主表態“請吃飯”卻“爽約”,老鄉看得有點“小憋屈”,就撥打導報熱線968801聊聊。昨日,導報記者找到失主并“牽線”,失主表態:馬上報銷車費,一定請吃飯。
撿錢的是陳先生的妻子,但上門歸還錢包的則是陳先生與老鄉侯先生兩位農民工兄弟。由于只記得身份證上失主的住址,并沒有留下失主電話,又礙于“難為情”,兩人執意不愿再上門找失主報銷打車費用。
昨日下午,導報記者決定要把這個小忙幫到底,于是獨自在思明區文塔市場的老居民樓片區繞了幾圈,結果幾經輾轉,終于找到失主陳阿姨。
失主陳阿姨已年過五旬,待人熱情,說話親和,得知事情經過之后連聲說:“真是太對不住兩位農民工兄弟了……”她說,當天兩位好心人上門歸還錢包時,她泡茶并用茶點招待了兩人,但他們也沒主動說是專程從前埔乘坐出租車來的。“如果我知道他們是從那么遠的地方打車來的,我肯定會把車費還給他們。”陳阿姨說,當天閑聊片刻之后,兩位農民工兄弟留下手機號碼就匆匆告辭了。
陳阿姨說,孩子這幾天一直忙于備戰高考,她幾乎每晚都陪在家里,而且還要照顧年事已高的老人,家庭瑣事一多,就一時忘了這事。不過,她一直保存著寫有好心人手機號碼的紙條。隨后,陳阿姨給好心人陳先生撥打電話,邀約對方吃飯并提出“報銷”打車費用一事,但樸實的陳先生婉拒了。
昨日傍晚,陳阿姨讓家人往陳先生手機號碼上充值了一些話費,就當作是“報銷”車費;這兩天,她還會繼續邀約陳先生、侯先生抽空到她親戚家經營的餐廳吃飯。
短評
真不是小題大做
20多元的打車費用,看似不多,在聊談中不難看出,收入并不高的好心人陳先生夫婦并不在乎,倒是陪同陳先生上門歸還錢包的老鄉侯先生很“講義氣”,再三委托導報記者:“你們記者得想想法子幫一下我這兄弟。”
對此,陳阿姨顯得十分理解:“換位思考下,如果是我遇到這種事,心里可能也會有點小疙瘩,確實怪我事一多就忘了。”
可是,當導報記者努力牽線幫忙之后,做好事的陳先生夫婦反而“責怪”導報記者有點小題大做了……
臨走前,陳阿姨拜托導報記者幫忙表揚一下這位好心人。思前想后,導報記者還是決定把這位做好事的河南籍農民工兄弟名字寫出來,他叫陳保營,讓我們為他點贊!(記者曾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