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來膜拜‘殺手’吧!”對于“掛科王”科目,出乎意料的是,其實學生們是恨中有愛,“喜歡讓學生掛科的教授被稱作‘殺手’,如果一個大學沒幾個‘殺手’,斷然沒有資格叫名校。”在中科大[微博]的貼吧里,曾有學生這么總結。“沒有掛科的大學,便不是完整的大學”,這已經成了現代高校學子的一種共識。有同學小魏在推薦該校《計算物理》時,特意發來期末考試要求,“真題,不提供;形式,任意可能;時間給足,但你們絕對做不完。”小魏說,老師的嚴格把我震到了,“如果是抱著混過去的態度考試,那就要付出代價。”
有老師表示,其實“掛科”是倒逼學生好好學習的辦法,比上課點名還有效。“掛科”的本質是學校教學質量的評估方式。事實上,高校之間對于“掛科”也有不同的把握,記者了解到,為保證課程的教學質量,不少學校規定了課程考核的不及格率。據華中師范大學[微博]去年12月30日的新規,要求該校所有課程,總評成績不及格率不得低于5%,否則將由學院組織進行復查,校內外專家進行抽查。而北京大學[微博]早在2012年,就杜絕了考試100%的通過率,將不及格率控制在1%-10%,如果出現某門課學生全部及格的現象,學校將會追究老師的責任。
其實,“掛科”在歐美發達國家更為普遍,這源于這些國家“寬進嚴出”的教學理念。有數據顯示,在荷蘭有些學校,課程及格率只有30%左右,而在美國只有60%的大學生能夠在6年內畢業。
“其實這個榜單上該掛科的學科還是少了,如果認真考試,那些上課睡覺,考前臨時抱佛腳的學生都應該掛科。”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師告訴記者,由于省內高校限制考試不及格率的上限,超過15%的不及格率需要上報學校說明原因。“沒有老師會冒著一邊被學生罵、一邊被評定為教學事故的風險為難學生。”記者了解到,目前我省高校,暫時沒有給不及格率設置下限,相反不得高于15%的不及格率成為不得不考慮的因素,壓低考試難度,甚至唯恐學生不通過而考前“劃范圍”,“皆大歡喜”地全員通過是一種常態。
不少大學生對記者直言:“很多考試都是交論文,考試就是抄書,答案全都在書上,加上不少科目開卷,可以說只要是識字的都能過。”記者了解到,由于大多數課程的平均分都在80分以上,以至于平均分在60多分的課程就被視為“殺手”課程,讓學生望而卻步,能躲則躲。南京大學大[微博]四學生邵凱翔告訴記者,在身邊不幸掛科的同學里,幾乎沒有人是因為功課學的差,絕大多數是因為翹課太多。“學校有規定,上課點名三次不到,不允許參加考試,因此而未能參加考試而掛科的學生居多。”
“事實上,寧可看到一半學生重修,也不愿意看到大家都拿著高分,工作了卻什么都不會。”蘇大學者葉冰表示,國內大學入門關口在高考[微博]的環節,通過嚴格選拔之后,進入大學就開始相對寬松,高中階段的應試教育,到了大學開始不再管用,才出現了“掛科”的現象。在這個意義上,“掛科率”無疑以另類的方式,給了大學生和學校一個善意的警示。